名人传(全译本)(精) 精装

编辑推荐由法国罗曼·罗兰所著的这本《名人传(精)》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20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作者简介作者:(法)罗曼·罗兰 译者:方悦目录贝多芬传贝多芬传贝多芬的遗嘱书信集思想集米开朗琪罗传序篇上

25.00原价¥32.00元
库存 999
  • 页数:326页
  • 开本:32
  •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50025615
  • 作者:罗曼·罗兰

编辑推荐

由法国罗曼·罗兰所著的这本《名人传(精)》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20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作者:(法)罗曼·罗兰 译者:方悦

目录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贝多芬的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序篇
上篇
斗争
下篇
舍弃
结束语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的遗作简析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反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

序言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他早期从事戏剧创作,歌颂过去时代的英雄。20世纪初,他开始陆续发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这些传记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外,他创作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于1913年获得法兰西学院的文学奖。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于诺贝尔文学奖。
《名人传》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们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悲惨的遭遇,或有内心的情感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之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们的信心。贝多芬供大家享乐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基罗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传播爱的种子,传达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能有幸福存在。”
三位名人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建功至伟的的人物,作者紧紧把握住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坎坷、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略历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谱写了一阙“英雄交响曲”。
2018年1月

文摘

他的表情经常很阴郁,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致命的哀伤”。1825年,德国诗人勒斯托巴说起自己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揪心的痛苦”时,要竭尽全力地忍住流泪。一年后,别莱恩·冯·布劳恩塔尔在一家小酒店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角落里,双目紧闭,用一根长烟斗抽着烟,这是他的习惯,一直到死都保持着,而且还与日俱增。有朋友跟他打招呼,他凄然一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记录本,并用聋子特有的尖声让对方把想说的写下来……
他的脸色变化不定,有时突然有了灵感的时候,即使在大街上,这种神情经常使他身边的行人大惊失色。有时,他正弹琴时被人撞见,他这时的表情就会是:“面部肌肉隆起,青筋暴突;野性的眼神变得格外地吓人;他的嘴唇发抖,俨然一种被自己招来的魔鬼制伏的巫师的神态。”那种情形就像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利乌斯。贝内迪克特形容这种状况时说他像“李尔王”。
1770年12月16曰,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出生于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屋的阁楼上。他祖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没什么才华且又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个女仆,一个厨师的女儿,她的初嫁对象是一个男仆,丧夫后改嫁给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充满苦难,缺少像莫扎特那样被家庭温馨呵护的溫隋。对于贝多芬来说,人生从一开始,就向他显示出一场凄惨而残暴的战斗。他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赋,把他当作一个神童炫耀。贝多芬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让他每天练九个小时的羽管键琴,有时让他练小提琴。贝多芬被关在房间里,感受着那无法逃避的沉重压力。强大的压力使贝多芬差一点儿永远厌恶艺术,父亲甚至需要使用暴力才能使贝多芬学习音乐。
贝多芬还在年幼的时候,就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去赚钱,以获得每天需要的食物,承担那些来得太早的生活重担。十一岁时,他进了剧院乐团。十三岁时,当了管风琴手。
1787年,十七岁的贝多芬失去了他最尊敬的母亲。他后来在1789年9月15日写给奧格斯堡一带的沙德医生的信中写道:“她总是善良地对我,我爱她,把她当作最好的朋友。啊,当我喊着‘妈妈’这个亲切的称呼,而她又能听见的时候,我是多么幸福啊!”她死于肺结核,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个病,他常常觉得不适,而且患上了比病痛更加残酷的忧郁。
十七岁时,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担负起对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他不得不羞愧地要求酗酒成性的父亲退休,因为他的父亲已经无力掌管门户。为了避免父亲乱花钱,人们把他父亲的养老金都交给了他。
这些悲慘的事情在贝多芬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痕。他在波恩的一户人家那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靠,那户人家就是布勒宁一家。他们是贝多芬一直尊重并感恩的人。可爱的埃莱奧诺雷·德。布勒宁比他小两岁。他教她音乐,并领着她学习诗歌。她是他童年的伙伴,或许两人之间已经有了一种挺温柔的感情。埃莱奧诺雷后来嫁给了维卡洛医生,他们夫妇都是贝多芬的好友,他和他们夫妇之间保持着一种淡然的友情。这一点从维卡洛和埃莱奧诺雷与他的书信就可以证明。当三个人都垂垂老矣的时候,友情更加动人,而他们的心灵仍和从前一样的年轻。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非常悲惨,但他对童年和童年待过的地方始终保留一种温馨而凄凉的记忆。后来,他被迫离开波恩,几乎在维也纳度过了一生。虽然身处大都市维也纳及其近郊,他也从未忘却莱茵河谷。他称之为“我们的父亲河”的庄严的莱茵河,是那么活跃,几乎带有人性。莱茵河就像一个巨大的灵魂。让无数的思想和力量在河里流淌。
在贝多芬看来,没有任何地方比亲切的波恩更加美丽,更加威武,更加温柔。莱茵河既温柔又汹涌的河水浸润着波恩浓荫掩映、鲜花遍布的堤坝。贝多芬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前二十年。在这里形成了他的少年心灵之梦一一那一片片草原好似懒洋洋地漂浮在水面上,雾气笼罩着的白杨、矮树丛和垂柳以及果树。都把它们的根浸在静寂但湍急的水流中……还有那些村庄、教堂、墓地,懒洋洋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瞰着河岸……而在远处,蓝色的七峰山在天穹里绘出昏暗的身影,山上已成废墟的古堡矗立着,显现出瘦削而古怪的轮廓。
贝多芬的心永远维系在这片土地上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梦想着再见到它,“我的祖国,我那生死牵挂的故乡,它一直是我心底最美的风景。在我眼里,它的形象总是那么美丽,那么明亮,就像我当时离开的时候一样”。但他未能得偿所愿。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