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376页
- 开本:32
-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 ISBN:9787512656321
- 作者:孙犁
编辑推荐
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阅读书目
再现适合初中生阅读的54篇首版完整篇目
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名人推荐
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茅 盾
他那种寂寞冷清的状态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所期盼的,他是现代社会的一位“大隐”。他后半生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莫 言
尽管中国文学百家,状若天穹星空,但是在杂色斑斑的文苑里,永远闪耀着独特梦幻之光的星座,只有孙犁一个。
——从维熙
孙犁在中国文坛上是独特的。他的文字从年轻到晚年都会堂皇行世。他曾经影响过几代文学青年。……我更坚信,孙犁这个名字是不朽的,他留下的丰厚遗产将永存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宝库。
——贾平凹
媒体推荐
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茅盾
他那种寂寞;令清的状态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所期盼的,他是现代社会的一位“大隐”。他后半生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莫言
尽管中国文学百家,状若天穹星空,但是在杂色斑斑的文苑里,永远闪耀着独特梦幻之光的星座,只有孙犁一个。
——从维熙
孙犁在中国文坛上是独特的。他的文字从年轻到晚年都会堂皇行世。他曾经影响过几代文学青年。……我更坚信,孙犁这个名字是不朽的,他留下的丰厚遗产将永存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宝库。
——贾平凹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孙犁”是他参加抗日战争后开始使用的笔名。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其代表作有《白洋淀纪事》《荷花淀》《芦花荡》《风云初记》等。孙犁的散文秀雅隽永、朴实无华。其小说与散文以美的意境、美的人物、美的情感,展现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为了理想而浴血奋战的人们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品质。
目录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
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
嘱咐
光荣
采蒲台
采蒲台的苇
芦苇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渔民的生活
正月
小胜儿
秋千
山地回忆
吴召儿
村歌
蒿儿梁
浇园
种谷的人
纪念
“藏”
碑
丈夫
老胡的事
走出以后
邢兰
家庭
齐满花
张秋阁
王香菊
香菊的母亲
曹蜜田和李素忍
“帅府”巡礼
新安游记
识字班
山里的春天
织席记
战士
看护——在天津中西女中讲的
少年革命故事
投宿
女人们(三篇)
村落战
麦收
石猴——平分杂记
钟
杀楼
黄敏儿
相片
天灯
一别十年同口镇
诉苦翻心
张金花纺织组
刘桂兰
琴和箫
序言
—篇传世的作品
——为《荷花淀》发表70周年而作
孙晓玲
2015年5月15日,是父亲孙犁代表作《荷花淀》发表70周年的日子。被读者赞为“真实得让人魂牵,细腻得让人陶醉,美丽得让人心碎,感动得让人落泪”的这篇五千多字的短篇小说,它的创作经历是怎样的?
对于父亲来说,《荷花淀》的诞生,就是那个时代家家户户平常的故事,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篇小说,是父亲有一段在白洋淀教书的经历。1936年,父亲高中毕业后,家里无力支撑他继续升学,为了谋生,他先后在北平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教员,之后又经人介绍到位于白洋淀边上的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了一年国文。在这里,白洋淀人民朴素、热情、勤劳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他渐渐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并观察到北方水乡人民劳动生活特有的一些细节。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毅然投身抗战,在家乡就近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人民武装自卫会,先当宣传部长,后到抗战学院教书。有段时间,父亲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听到从冀中平原来的同志,向他讲过两个战斗故事,其中一个是关于白洋淀青年组成雁翎队,就是这个素材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后来在延安便写成了《荷花淀》。那时,离抗战胜利已相当接近,仅仅三个月后,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父亲随艾青领导的一支文艺队伍,到达晋察冀率先解放的城市张家口,又请示上级批准返乡搞创作,步行14天回到日思夜盼的冀中平原,与正在掩柴扉的我爷爷、我母亲久别重逢。此后,他在冀中深入生活,又创作出《藏》《嘱咐》《采蒲台的苇》《一别十年同口镇》《光荣》等名篇。
我十几岁时,曾与父亲就《荷花淀》的写作问题,进行过一次难忘的交流,那简短的对话,成为我向父亲求教写作知识最珍贵的记忆。父亲告诉我说,他在西北风沙很大的黄土坡上,写了淀水荷花,所以延安的读者喜欢看。他的原话是:“在窑洞里,就那么写出来了,连草稿也没打。”对这篇名著的诞生,他说得轻如风淡如水,没有标榜,没有炫耀,没有拔高,没有自得。但是那发自心底的喜悦,受到称赞后像孩子般的腼腆神情,我是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中,我感受到了父亲的品谦行逊。
回眸历史,70年前,1945年5月15日(报纸上刊登的是“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当天报纸第四版登出的这篇佳作,题目是《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竖排版式。“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苇。苇眉子又滑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伴着诗一样的开篇,一个质朴、宁静、勤劳、柔美的冀中青春妇女形象,一下子跃入人们的眼帘……一个富有传奇人生色彩、将生命附丽于文学的作家,瞬间进发出耀眼的光华。那简洁明快的语言,那巧妙的构思,那新鲜的创作手法,那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对话,尤其出自年轻的女人们口中的埋怨与谑语,更是出神入化,令人称绝。这篇小说不仅是一首令人心神陶醉的抒情乐曲,而且称得上是一支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战歌。
《荷花淀》发表后,好评如潮,美誉传陕北,人们知道了作者的名字:这是1944年夏天,接受上级命令奉调从冀中步行千里,奔赴抗日中心的一名原华北抗日联大的教员,现在是延安鲁艺的研究生,第六期学员,他的名字叫“孙犁”,正在而立之年。这位从冀中走来的年轻作者,从此蜚声文坛,兼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美学风格的《荷花淀》,迅速被重庆《新华日报》和解放区的各报相继转载,新华书店和香港书店又分别收集了作者的其他作品,出版了《荷花淀》小说散文集。此后70年间,以《荷花淀》命名的版本不断问世,至今印刷不断。它的生命力如春苇夏荷,不仅是国内一些中青年作家学习研读的范本,而且很早就被翻译家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
凡是读过小说的读者,总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充溢着身心:浓密的芦苇是军民筑起的长城,挺出水面的荷箭,是射向日本侵略者的武器,小船上几个年轻妇女,正警觉着四周动静,潜伏在硕大荷叶下的八路军战士,正准备展开一场与鬼子的生死之战。至今,《荷花淀》巨幅彩色壁画,陈列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大厅的显著位置,彰显着这篇文学经典与作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荷花淀》不仅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几代读者不断地阅读、欣赏,更是列入了全国语文统编教材和大学文科现代文学必读书目,并曾多次列入中学语文课本。
在父亲70岁所作《孙犁文集》自序中,他袒露心声:“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我的这一组作品,是对时代和故乡人民的赞歌。”父亲是70年前那个时代那场人民战争忠实记录者。在我的耳畔,常常回响着这么一句话:“抗战小说,数孙犁同志写得最多,也写得最好。”这是熟悉父亲的老战友、军旅作家魏巍伯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说过的,从那时我便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他对父亲的评价令我感到惊喜与骄傲。著名戏剧家、作家汪曾祺先生,曾在去世前不久,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三个月,改编我父亲的抗战作品,题目叫《战火中的荷花》。
令人振奋的是,早在1945年,在延安,当一股带有荷花香味的风吹到了这里,毛主席读了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这篇小说后,用铅笔在报纸边白上写下。“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给以赞赏。除此之外,茅盾先生“他的散文赋予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这段话也是至今为止对孙犁作品最具权威性的评价。
我保留了一块铜质纪念币,是1995年8月15H,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在纪念抗战胜利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为表彰孙犁自抗日战争以来为革命文艺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而颁发,上面有“抗战文艺老战士’,字样。父亲一生不藏金、不藏银,更不藏钱,他把一生大部分稿费无私地捐献国家,作为党费,而自己几十年如一日过着布衣布履粗茶淡饭的生活,可他很看重这枚铜质奖牌,细心地保管,因为在这几个字上面,有他太多的自忆、太多的感动,有他的青春遗响,有他的悲欢离合。即使在他耄耋之年,日本侵略者的践踏声犹存在耳,被敌人枪杀后,烈士的孤儿寡母的哭声让他犹记在心,他难忘国耻,警钟长鸣。“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人们的感情。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就会受到感动。”这是父亲在《关于(荷花淀)通信》中的一段创作感想。父亲写作这篇小说时,为什么那样从容不迫,行云流水,无滞无碍?皆因作者饱含着作为一名战士对人民战争的颂扬,对冀中人民八年抗战做出巨大贡献的感念,以及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心,其中也包含着对家乡父母、妻子、亲人的缕缕思念。
我上中学的时候,听父亲对我母亲讲过,他在延安参加大生产运动.生活上是有保障的,比在冀中好很多。他开过荒、糊过纸盒。有一回修飞机场,用铁锨挖地,很累,干完活儿他一口气吃了十几个小馒头;讲过有手足般情谊的作家方纪,是特别能干的生产能手,还会纺线;也讲过他坐在山坡上呆呆地遥望家乡,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想念家乡的土地……从1938年,他抛妻舍子离别双亲参加抗战队伍,到1945年5月,写出《荷花淀》等作品,整整8年,除了1941年因工作回过一次冀中,与王林、梁斌等战友一块儿搞“冀中一日”,再没有见过乡土、回过家园。
《荷花淀》虽系小说,但同父亲许多作品一样,也明显带有个人经历的痕迹,如水生与妻子道别时的对话场景,就有他个人的感受、个人的身影。同样在《荷花淀》中,我也看到了母亲的身影,并如闻其声。在创作上,父亲从不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他曾说过,自己写作品的语言,常常从母亲与妻子处得益。在我的脑海中,母亲与父亲笔下赞美的水生女人,在某些地方常常合二为一,都是那样乐观、那样朴实,识大体、顾大局,善解人意,深明大义。当然,我的母亲常年旱地生存,不会划船,但像“你总是那样积极的”、“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这样的话绝对出自她口,水生女人这—人物的部分原型,来自妻子的形象是可以肯定的。
“《荷花淀》不是‘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位作家和一个民族的还乡梦。”“在延安,《荷花淀》的发表,确立了孙犁从传统承袭的审美取向。所以孙犁的作品,比那个时期产生的不少秧歌剧、信天游、章回体话本更有超越价值。”(卫建民《孙犁在延安》)
《荷花淀》诞生之后,父亲在“鲁艺”被提升为教员,主讲《红楼梦》,并且改吃小灶。
《荷花淀》的写作也受到《红楼梦》这部名著的深刻影响。如文中的妇女与丈夫的对话、妇女之间的对话等,都有《红楼梦》人物对话风格的韵味。而这种对话风格,后来在父亲的另一些重要作品《山地回忆》《铁木前传》中的“妞”“小满儿’等人身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在战争年代和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社工作过的经历,使父亲注意从各种渠道收集敌我双方战斗力量数据、资料;各大战役名称,特别是日军将领名姓:各抗日根据地所属省份、区域名称:“五一大扫荡”、“三光”政策中,日军残酷烧杀抢掠罪行的地区、村落及死亡村民人数等,做到心中有数,写稿迅速准确。
由于父亲写过《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二》《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采蒲台》《琴和箫》《同口旧事》《白洋淀之曲(诗歌)》等有关白洋淀的作品,有不少读者甚至研究者,都认为他是白洋淀人,衡水人。其实.父亲的老家是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村,距离白洋淀还有一段较远路程。对故乡,12岁就外出求学的父亲一往情深,故乡的乳汁、故乡的恩泽,在他身上和作品里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童年与小伙伴们的野地追逐、乡风民俗、老屋炊烟、亲情挚爱,哪一样不让白洋淀游子怦然心动,魂牵梦萦。
华北明珠白洋淀地区曾是冀中抗日根据地,虽然不是父亲的生身之地,但却是父亲重要的第二故乡。正是由于有白洋淀这段难忘的宝贵的生活经历,才能使父亲的文学生涯形成了重要的“白洋淀系列”。1958年,由康耀伯伯帮助父亲编辑的《白洋淀纪事》出版,初收54篇小说、散文,此后多次再版。1981年2月,父亲在为友人姜德明所藏精装本《白洋淀纪事》题字时,这样写道:“君为细心人,此集虽系创作,从中可看到:一九四〇到一九四八年间,我的经历,我的工作,我的身影,我的心情。实是一本自传的书。”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孙犁是一位少有的真正纯正与纯粹的文学家。他从不凭借与谋求文学以外的任何东西,他也从不在文外用功和依靠文外功夫,试图依凭与文学无关的某些外力,去增加其作品的分量。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依靠的只是其自身深厚而独到的创作功力。”“他的成功和赢得人们的尊敬,不只是由于其作品文格的纯净与高洁,也是由于其人格之纯正与纯粹,由于其人格与文格之完美统一。”(金梅:《纯粹的文学家》)
“文章能取信于当世,方能取信于后代。”父亲的作品常读常新,历久弥新,是根植大地祖国文艺百花园中一处独特的风景。
2015年4月于紫菊斋
(原文有删节)
文摘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