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194页
- 开本:16
-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9787807024163
- 作者:郁达夫
编辑推荐
《名家精品阅读:郁达夫散文小说》编辑推荐: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苦闷之外,还有一些作品是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1922年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8年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同年底赴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尤以小说和散文成就最高。其中著名的有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等。现有《郁达夫文集》行世。
目录
批注式阅读范例
小说部分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过去
东梓关
迟桂花
散文部分
归航
还乡记
零余者
小春天气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一个人在途上
志摩在回忆里
钓台的春昼
半日的游程
浙东景物纪略
婿乡年节
雁荡山的秋月
扬州旧梦寄语堂
江南的冬寮
饮食男女在福州
全面抗战的线后
回忆鲁迅
在警报声里
序言
在中国现代文学璀璨的作家群中,郁达夫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是“自传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郁达夫在散文领域的造诣也非常高,他的散文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这部《郁达夫小说·散文》精选了郁达夫的部分代表作品,以飨读者。
郁达夫1896年生于山川秀美的浙江富阳,这座富春江畔的绮丽小城赋予了郁这夫唯美的气质,家境的贫寒又铸就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郁迭夫兄弟三人,他排行最末,自小身体赢弱多病,3岁丧父,两位兄长又一直在外地读书,只有奶奶和寡母抚养着年幼的郁达夫。父亲去世以后,家中的一切事务都得由母亲操劳,身体的劳累自不必说,孤儿寡母还时常受到邻居亲戚们的欺凌。家里的田地被盗卖,收取的租谷被窃去,祖坟上的树木被砍伐,遇到这种情况,母亲的反抗显得那样无力,只有抱着郁这夫在丈夫的遗像前痛哭一场,才能发泄一下心中的苦闷。由于奶奶年事已高,母亲又常年在外面奔波,实际上真正陪伴他长大的,是家里的一个使婢翠花。幼年的这段经历,对郁达夫小说和散文创作的影响是潜在的,他在自己的小说和散文中,总是同情弱者,鄙视一切权贵。
1913年,郁达夫的长兄郁华作为外交人员被派往日本,17岁的郁达夫随哥哥来到日本学习经济,并于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但郁迭夫最终并没有成为经济学家,他在日本读书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西洋文学的影响尤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中国留学生一起,在东京共同发起组建了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团体——创造社。这一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回国以后,都达夫曾经在北京创办《创造》季刊。1926年他与创造社成员发生矛盾,遂退出创造社。1928年在上海与鲁迅合编杂志《奔流》。193n年“左联”成立,经鲁迅提名,他成为“左联”最早的成员之一。但不久又与“左联”成员发生矛盾,声明退出“左联”。1933年郁达夫举家移居杭州,过起了不问世事、游山玩水的生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1938年末,郁达夫远渡南洋从事抗战文艺运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辗转来到苏门答腊,继续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45年9月17日在苏门答腊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沉沦》的发表与作者在日本的生活经历有直接关系。
郁这夫受到的思想影响,以17岁为界。17岁以前,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当他17岁到日本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经济迅速强大的时期,日本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生活观念对郁达夫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两种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正处于青春期的郁达夫一方面感到作为弱国的子民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歧视和凌辱,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日本社会开放的两性关系又使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严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等训条显得那样苍白和可笑。陷入了人生苦闷、性苦闷的他把这一段人生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沉沦》。
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这篇自传体小说一出版,立即在中国文坛引起轩然大波,受“五四”运动洗礼后的青年一代,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
郁这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苦闷之外,还有一些作品是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
30年代以后,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郁迭夫的人生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期小说创作中愤世嫉俗的情绪减少了,代之而来的是平缓抒情的对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的歌颂,如《东梓关》;在描写两性间关系时,摆脱了肉欲的影子,两性间的感情变得纯洁无邪,与乡村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人性返归了自然,如《迟桂花》;同时,他开始摆脱自传体小说的模式,注重了小说写实手法的运用。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第二,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性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们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第三,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创作。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物,这也影响到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自己的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尤其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同样秉承了他在小说创作中的自叙传性质,在他看来,“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因此,他的散文中自叙传的倾向更强烈,这就是他的“个性”。
郁达夫对散文的理解是非常宽泛的,他认为,除小说、戏剧、诗歌之外,所有不押韵的文字都可以归入到散文之列。郁达夫本人驾驭各种文体的能力极强,在散文领域中,他对抒情散文、记事散文、小品、杂文、书简、游记、随笔、日记、传记等文体都有涉猎。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数量庞大,成就斐然,因篇幅所限,我们精选了其中的19篇。这19篇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重在表现作者的心情和行踪,带有强烈自叙传性质的散文。如《归航》写郁达夫结束了10年日本留学生活,在踏上归程时对日本既恨又恋的复杂感情。《还乡记》则记叙了作者在上海连续失业半年后,不得不由上海返回故乡时的心情。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的情绪大起大落,他在火车上酒足饭饱后,站在火车最后一节车厢的眺望台上,“一手捏住铁栏,一手用了半枝火柴在剔牙齿。凉风一阵阵的吹来,野景一幅幅的过去,我真觉得太幸福了”。但他看见一个农夫和他的妻子抱着一个小孩在桑树影下笑乐,马上联想到自己在上海颠沛流离的失业生活和不得不把妻儿送回故乡的窘境,立刻就想要自杀。郁达夫的一生一直过得很失意,虽然才高八斗,但英雄无用武之地。像这样充满失意、落寞、感伤情绪的作品还有《零余者》、《一个人在途上》等。
二是偏重于写景的散文。郁达夫是写景的高手,他本人又特别喜欢旅游。游踪所及,大部分都留下了他描写当地景物的墨宝。如《钓台的春昼》、《半日的游程》、《浙东景物纪略》、《故都的秋》、《雁荡山的秋月》、《扬州旧梦寄语堂》、《江南的冬景》等。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富有神韵,以《故都的秋》为例.选取的虽然是在北平的普通人家中就能看到的秋景,但把北国之秋的色、味、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描写清、静、悲凉的秋景时,把作者惆怅的心情也融入其中,使其成为写景散文中的精品。
三是记叙某地风俗的散文。如《婿乡年节》、《饮食男女在福州》分别记叙了在杭州过春节的情景和福州的饮食文化。
四是表现爱国精神的散文。郁迭夫虽然在早期的散文作品中,不免流露出失意文人颓唐的心境,但他是一个大爱国者,这种爱国精神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如火山般喷发出来。郁达夫1933年移居杭州后,脱离了左翼文艺运动,过了一段相对安适的游山玩水的生活,这一时期的写景散文大多表现出闲适恬淡的心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立刻投入到如火如荼的抗战斗争中,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从《全面抗战的线后》、《在警报声里》两篇散文可以看出郁达夫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日情绪。
五是记人散文。郁达夫与徐志摩、鲁迅、沈从文等文人都有很深的交往,因此这类记人散文写得非常感人。郁迭夫与徐志摩是中学同班同学,徐志摩去世后,郁达夫写了《志摩在回忆里》纪念这位中学同学。:《回忆鲁迅》则用了较长的篇幅回忆与鲁迅的交往。郁达夫是很重情的人,他在福建惊闻鲁迅先生逝世,第二天早晨就踏上了轮船,成为唯一的从外地日夜兼程特意赶往上海奔丧的人。《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是写给沈从文的,当时沈从文从湖南来到北京时,求学无门,投稿不中,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当他实在混不下去时,大着胆子给当时蜚声文坛的郁迭夫写了一封信,没想到素不相识的郁达夫接到信后马上来看望他,还拿出5块钱,同沈从文出去吃了饭,把找回来的零钱都送给了沈从文。这是发生在1924年冬天的事,当时郁达夫自己的生活也很困顿,冬天里甚至没有一条棉裤,连外套也买不起。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郁迭夫是极富同情心的人,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作品即人,从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作品中,读者可以了解作家的生活、思想、情趣,这本书虽然只选了郁迭夫一小部分作品,相信读者还是能够从中认识都迭夫,热爱郁迭夫的。
文摘
版权页:
秋天又到了。浩浩的苍空,一天一天的高起来。他的旅馆旁边的稻田,都带起黄金色来。朝夕的凉风,同刀也似的刺到人的心骨里去,大约秋冬的佳日,来也不远了。
一礼拜前的有一天午后,他拿了一本Wordswonh的诗集,在田塍路上逍遥漫步了半天。从那一天以后,他的循环性的忧郁症,尚未离他的身过。前几天在路上遇着的那两个女学生,常在他的脑里,不使他安静:想起那一天的事情,他还是一个人要红起脸来。
他近来无论上什么地方去,总觉得有坐立难安的样子。他上学校去的时候,觉得他的日本同学都似在那里排斥他。他的几个中国同学,也许久不去寻访了,因为去寻访了回来,他心里反觉得空虚。他的几个中国同学,怎么也不能理解他的心理。他去寻访的时候,总想得些同情回来的,然而谈了几句之后,他又不得不自悔寻访错了。有时候讲得投机,他就任了一时的热意,把他的内外的生活都讲了出来,然而到了归途,他又自悔失言,心理的责备,倒反比不去访友的时候更加厉害。他的几个中国朋友,因此都说他是染了神经病了。他听了这话之后,对了那几个中国同学,也同对日本学生一样,起了一种复仇的心。他同他的几个中国同学,一日一日的疏远起来。虽在路上,或在学校里遇见的时候,他同那几个中国同学,也不点头招呼。中国留学生开会的时候,他当然是不去出席的。因此他同他的几个同胞,竟宛然成了两家仇敌。
他的中国同学的里边,也有一个很奇怪的人:因为他自家的结婚有些道德上的罪恶,所以他专喜讲人的丑事,以掩己之不善,说他是神经病,也是这一位同学说的。
他交游离绝之后,孤冷得几乎到将死的地步,幸而他住的旅馆里,还有一个主人的女儿,可以牵引他的心,否则他真只能自杀了。他旅馆的主人的女儿,今年正是十七岁,长方的脸儿,眼睛大得很,笑起来的时候,面上有两颗笑靥,嘴里有一颗金牙看得出来,因为她的笑容是非常可爱,所以她也时常在那里笑的。
他心里虽然非常爱她,然而她送饭来或来替他铺被的时候,他总装出一种兀不可犯的样子来。他心里虽想对她讲几句话,然而一见了她,他总不能开口。她进他房里来的时候,他的呼吸竟急促到吐气不出的地步。他在她的面前实在是受苦不起了,所以近来她进他的房里来的时候,他每不得不跑出房外去。然而他思慕她的心情,却一天一天的浓厚起来。有一天礼拜六的晚上,旅馆里的学生都上N市去行乐去。他因为经济困难,所以吃了晚饭,上西面池上去走了一回,就回来了。
回家来坐了一会,他觉得那空旷的二层楼上,只有他一个人在家。静悄悄的坐了不耐烦起来的时候,他又想跑出外面去。然而要跑出外面去,不得不由主人的房门口经过,因为主人和他女儿的房,就在大门的边上。他记得刚才进来的时候,主人和他的女儿正在那儿吃饭。他一想到经过她面前的时候的苦楚,就把跑出外面去的心思丢了。
拿出一本c.Gissing的小说来读了三四页之后,静寂的空气里,忽然传了几声煞煞的泼水声音过来。他静静儿的昕了一听,呼吸又一霎时的急了起来,面色也涨红了。迟疑了一会,他就轻轻的开了房门,拖鞋也不拖,幽手幽脚的走下扶梯去。轻轻的开了便所的门,他尽兀兀的站在便所的玻璃窗口偷看。原来他旅馆里的浴室,就在便所的间壁,从便所的玻璃窗里看去,浴室里的动静了了可见。他起初以为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后,他竟同被钉子钉住的一样,动也不能动了。
那一双雪样的乳峰!
那一双肥白的大腿!
这全身的曲线! 呼气也不呼,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他面上的筋肉都发起痉来。愈看愈颤得厉害,他那发颤的前额部竟同玻璃窗冲击了一下。被蒸气包住的那赤裸裸的“伊扶”便发了娇声问说:
“是谁呀……”
他一声也不响,急忙跳出了便所,就三脚两步的跑上楼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