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摆渡船当代世界儿童文学金奖书系

导语    托马斯·米翰编著的《安妮》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     安妮很小的时候便被父母遗弃,唯一能作为身份证明的就是她脖子上的一条项链和父母留下的字条。安妮被孤儿院收养,每天和小伙伴们为那里的汉尼根小姐干活到深夜。为了离开这个地狱般的孤儿院,安妮偷偷逃出寻找父母,没过多久就被警察又送了回来。亿万富翁

19.80原价¥25.80元
库存 10000
  • 页数:224页
  • 开本:32开 平装
  • 出版社:北京少儿
  • ISBN:9787530144978
  • 作者:(美)托马斯·米翰.

导语

    托马斯·米翰编著的《安妮》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 
    安妮很小的时候便被父母遗弃,唯一能作为身份证明的就是她脖子上的一条项链和父母留下的字条。安妮被孤儿院收养,每天和小伙伴们为那里的汉尼根小姐干活到深夜。为了离开这个地狱般的孤儿院,安妮偷偷逃出寻找父母,没过多久就被警察又送了回来。亿万富翁沃巴克斯先生想在圣诞节邀请一位孤儿到家中做客,秘书小姐选中了安妮。在沃巴克斯先生家,安妮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房间,还有人专门为她洗澡给她准备玩具和糖果,这对安妮来说简直就像是天堂……

内容提要

    《安妮》由托马斯·米翰编著。
    一九三三年元旦凌晨,万籁俱寂、寒气逼人,雪花落在纽约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十一岁的女孩安妮站在结霜的窗前,浑身发抖,她在等待着有人将她从孤儿院带走。十一年前,不知什么原因,她被父母留在了孤儿院的台阶上,一同留下的还有半个银质挂坠盒和一张字条。她坚信父母一定会来接她回家,可是每年这个希望都落空。安妮决定不再等待,她要逃走去寻找自己的父母。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小女孩安妮会有怎样的遭遇,或者遇到怎样的奇缘呢?

媒体推荐

    “摆渡船”带着孩子从生活的此岸到达文学的彼岸,孩子在生活此岸的内心便可阔大,情调便可浪漫,语言便可优雅。彼岸是为了此岸。
    ——梅子涵

作者简介

    托马斯·米翰(Thomas Meehan)是美国百老汇金牌编剧,曾三次获得音乐剧最高荣誉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本奖,三部作品分别为《安妮》(Annie)、《金牌制作人》(The Producers),以及《发胶明星梦》(Hairspray)。音乐剧《安妮》是托马斯的处女作,曾几度被改编成电影,搬上荧屏,小孤女安妮坚强、乐观、充满活力的形象被全世界观众所喜爱。托马斯·米翰还获得过艾美奖。

目录

序言
第1章  新年前夜
第2章  孤儿院
第3章  地图册
第4章  出走
第5章  比克斯比豆i方
第6章  胡佛村
第7章  卖苹果
第8章  法蕾尔小姐
第9章  沃尔巴克斯先生
第10章  快乐和阴谋
第11章  两个挂坠盒
第12章  五万美金
第13章  罗斯福总统和他的新政
第14章  收养
第15章  风波
第16章  圣诞节
译后记

前言

    一九二四年,漫画作家哈罗德·格雷创作的系列漫画《小孤儿安妮》甫一与读者见面,便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当我一九七二年第一次接触这些漫画时,它已经在报纸上登载了四十八年,但也许我比你们其中任何一位都要更早读到。
    接触这个系列的漫画,是因为我的一位朋友马丁·查尔曼——百老汇音乐剧的歌词导演,要我与他合作,把《小孤儿安妮》搬上音乐剧舞台。他负责写歌词,我来写剧本,并由我们的另一位朋友——东尼作曲奖获得者查尔斯·斯特罗斯来作曲。当时我在为一些杂志,例如《纽约客》撰写短篇喜剧小说和短文,虽然我相当喜欢戏剧,却从未进行过任何戏剧创作,因此对于创作音乐剧剧本,我既兴奋又有点急躁。当下我们就决定把剧名简化成《安妮》,而不再沿用《小孤儿安妮》。
    应该说明一下,音乐剧的剧本与你将要读到的这本书完全不一样。音乐剧的故事全部由对话来讲述,又要在插进歌曲或舞蹈的地方留出空来,就像葡萄干面包里的葡萄干一样。在接受撰写剧本《安妮》之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每日新闻》报的档案库去,这家报社的办公室在东四十二街,从一开始就刊登《小孤儿安妮》。连着好几天,我每天花好几个小时把四十八年里所有的漫画系列——星期一到星期六是黑白的。星期日是彩色的——全都读遍了。你猜怎么着?在那么多《小孤儿安妮》的故事里我竞找不出一个可以作为百老汇音乐剧的主题。我有些沮丧,回去告诉搭档马丁和查尔斯,说我所能找到、对我们有用的只有三个角色:世界上最穷的小姑娘、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还有一条名叫桑迪的狗。换句话说,我告诉他们,我必须从头编写我们的故事情节。后来我也正是这样做的。
    我首先决定故事应该发生在纽约——这是漫画系列里所没有的——因为对我们三个纽约客来说,这是我们最了解的城市。一九七二年当我开始写《安妮》时,理查·尼克松是总统,国家正陷在不得人心的越南战争的泥沼中,全美国的人民普遍认为联邦政府对普通老百姓的福祉漠不关心。因此,考虑到一九七二年国家的情形,我决定把《安妮》的时间背景定在美国的另外一次大危机,也就是罗斯福当政时的一九三三年大萧条。我还想出了要把罗斯福总统也拉到音乐剧里来,充当一个角色的想法。
    音乐剧的时间和地点背景都定好了,那么我的故事情节是什么?我毕生最喜欢的作家是查尔斯·狄更斯,才华横溢的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圣诞颂歌》等这些动人心弦的经典作品的作者。我也想到了安妮这个穷困的孤儿,恰恰是狄更斯书中人物的二十世纪美国版,那么我就可以为安妮写一部狄更斯式的书。狄更斯最突出的特点是非常会讲故事,我注意到他的每部小说几乎都是从一个谜团开始,到最后一页揭开真相。那么,我们的谜团是什么呢?一个弃婴,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安妮被留在孤儿院的台阶上,她戴着半个挂坠盒,毯子上别着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请善待我们的小宝贝,她叫安妮,我们都非常爱她。她是十月二十八号出生的,我们很快就会回来接她。我们在她脖子上留下了半个挂坠盒,我们留下了另一半,这样我们回来接她时,你们就会知道她是我们的宝贝。” 
    这就是《安妮》开篇的谜团。谁把她留在孤儿院?是如安妮所相信的、她的爸爸妈妈吗?但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回来找她呢?他们是像安妮在音乐剧的开场时所唱的“也许远在天边,又也许近在眼前”吗?当我们在演出中第一次遇见安妮时,她已经来到孤儿院十一年了,而且认定她的爸爸妈妈不会来找她了,于是她决定要出走,自己去找他们。安妮去寻找她失散的父母的过程,以及谜团的最终揭开,就是我为音乐剧所写的剧本以及它后来的升华,也就是你马上要看的这部小说的故事。 
    当我完成了音乐剧剧本的初稿,拿给马丁和查尔斯看的时候,我很高兴他们基本上很满意。但是他们都有同一个意见,就是它太长了,音乐剧将长达三个半小时,而一般百老汇音乐剧的最佳长度是两小时多一点点。所以我只好把剧情一段段地删掉,直至长度合适为止。当一九七七年春天《安妮》在百老汇上演时,我非常高兴地看到它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荣获了那年东尼奖的最佳音乐剧奖,以及其他六个单项奖,其中一项是最佳音乐剧剧本奖,我真的很幸运。自一九七七年以来,《安妮》不仅在全美国上演,而且在全世界各地上演。但我总是在想念那些从音乐剧的初稿中删掉的情节,直到有一天,我忽然像阿基米德那样对自己喊道:“有了!我有办法了!”既然狄更斯能写一本关于小孤儿奥利弗的小说,我也可以写一本关于小孤儿安妮的小说,把所有被迫从音乐剧里删掉的情节都包括进去。就这样,我多年前创作的安妮的故事才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出来!即使你已经看过舞台上的安妮,或者看过根据音乐剧拍成的电影,但你对安妮的故事还是有许多不知道的地方。现在,当你翻到第一章时,我希望你会像我一样喜欢这本书。请开始读吧! 
    托马斯·米翰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七日

后记

    关于孤儿安妮的故事
    王壮
    小孤儿安妮在美国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人物。安妮的原型可以追溯至一八八五年。那一年,美国诗人、作家詹姆斯·赖利创作的一首四十八行诗歌《小孤儿安妮》塑造了最早的孤儿安妮形象。
    一九二四年漫画家哈罗德·格雷在纽约的报纸《每日新闻》上以同样的标题发表了连载系列漫画。到一九三七年,这个系列已经成为知名度最高的系列漫画,曾被几百家报纸同时刊载。安妮的故事经历了美国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越南战争,反映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社会的许多现象和问题。
    格雷于一九六八年去世,其他漫画家继续了他的工作,直至二〇一〇年。二〇一〇年六月十三日,安妮系列漫画刊出了它的最后一期。
    安妮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广播剧、电影和百老汇音乐剧。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一九七七年百老汇音乐剧《安妮》。这部音乐剧描述了安妮从一九三三年新年到第二年圣诞节之间的奇遇。该剧从一九七七年起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几千次,而且被至少二十七个国家的剧团改编演出。其中的一些选曲如《明天》(Tomorrow)《这是苦难的日子》(It’s the Hard Knock Life)等等,更是脍炙人口。
    这部音乐剧已经于一九八二年和一九九九年两次被搬上银幕,好莱坞对《安妮》的兴趣经久不衰,第三部安妮电影《安妮,纽约奇缘》已经于二〇一四年八月开拍,并于二〇一五年一月在全世界同步发行。这部新的同名电影是在音乐剧的基础上改编的,而且沿用了原来的插曲,但故事情节的改编幅度比较大,时间背景从一九三三年移到当代,故事的主角也从白人变成了黑人。
    本书作者托马斯·米翰是一九七七年百老汇音乐剧《安妮》的编剧,为此,他得到了当年的东尼奖(最佳音乐剧剧本奖)。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小说保留了他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由于篇幅限制而被迫删掉的一些内容,包括地图册、比克斯比豆坊、胡佛村、卖苹果等情节,这部小说使安妮的形象更加丰满。比起音乐剧,小说不仅塑造了孤儿安妮勇敢、乐观的形象,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纽约的历史风貌也有非常详尽的描述,这些历史风貌对于理解今天的纽约也很有帮助。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第1章  新年前夜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一九三三年一月一日的凌晨,万籁俱寂,寒气逼人。
    天还没有亮,小雪落在纽约城里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时间慢慢流逝着。这时,包厘街圣马克教堂的钟楼上响起了清晨四点的钟声,打破了冬夜的寂静。
    在圣马克广场,离教堂几个街区,是纽约市立孤儿院的女童分院。在宿舍的二楼,一个十一岁的女孩独自站在结着霜花的窗前。她穿着薄薄的白睡袍,身上微微发抖,聆听着钟声,注视着街灯下飘舞着的雪花,还不时用期盼的眼神从街道的一端望向另一端。
    她在等着有人来找她,把她从孤儿院带走。
    但没有人来。
    她身材纤细,个子以她的年龄来说有点矮,鼻子有点翘,一头桀骜不驯的红色短发。但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双明亮的、蓝灰色的眼睛,竟然似乎能够同时投射出她心底深深的悲哀、顽强的乐观以及敏锐的聪慧。
    她的名字叫安妮。
    在寒风飕飕的宿舍里,其他十七个女孩早已睡着了。她们睡在窄窄的床上,盖着单薄的、土黄色的军毯,不时翻着身,在梦中嘟哝着,有时还叫出声来。但安妮却整夜都没睡。早些时候她想睡,却总被纽约街头新年前夜狂欢者的声音吵得睡不着——人群的喧嚣声、醉鬼的歌声、汽车喇叭声,还有各种各样的噪音。到了后半夜,圣马克广场慢慢静了下来,雪也下了起来,安妮却还是睡不着。最后她干脆爬起来,站到窗旁,静静地在雪夜中守候着,等待着。
    从记事时起,安妮就没在新年前夜睡着过,因为新年前夜是十一年前那个夜晚的纪念日。当时她只是个两个月大的婴儿,被放在一个棕褐色的篮子里,留在了孤儿院门前的台阶上。有人按了按门铃,然后就消失在夜幕中。安妮被裹在一条褪色的粉红色毛毯里,脖子上戴着半个可以装小照片的挂坠盒。她的毯子上别着一张没具名的字条:
    请善待我们的小宝贝,她叫安妮,我们都非常爱她。她是十月二十八号出生的,我们很快就会回来接她。我们在她脖子上留下了半个挂坠盒,我们留下了另一半,这样我们回来接她时,你们就会知道她是我们的宝贝。
    因为安妮是在新年前夜被留在孤儿院的,所以她总有一种感觉,她的爸爸妈妈一定会在另一个新年前夜回来找她。因此,虽然别的孩子都扳着手指头数什么时候圣诞节到来,她却总是盼着新年前夜。但年复一年,每年她都失望一次,爸爸妈妈一直没有来。而现在看来,他们今年肯定也不会来了。
    雪越下越大。安妮叹了口气,揉了揉眼睛,免得自己哭出来。
    “他们说他们爱我,而且要回来接我——字条上明明是这么写的,”安妮在黑暗中喃喃道,“可他们现在在哪儿呢?为什么不来找我?”安妮紧紧地握着那日夜挂在她脖子上的半个挂坠盒,贴在心口上。
    “妈妈,妈妈,妈咪!”孤儿院里最小的孩子——那个六岁的莫莉从噩梦中惊醒过来,哭着喊妈妈。可是莫莉的妈妈两年前就死于车祸,爸爸也在那场车祸中丧生。因此,虽然莫莉是个美得出奇的孩子,却没人肯收养她。孤儿院里的女孩们都没有父母,但安妮除外。安妮与众不同,因为她有爸爸妈妈——虽然不知道他们在哪儿。“妈妈,妈咪!”莫莉又叫起来,把周围的女孩都吵醒了。
    “闭嘴。”睡在邻床的佩佩尔喊道。
    “真是的,别人都没法睡觉了。”达菲嘟哝着。
    “妈妈,妈咪!”莫莉又大声叫。
    “我说莫莉,闭上你那张小臭嘴!”佩佩尔气鼓鼓地从床上跳下来,抓住莫莉,把她推倒在地上。佩佩尔十四岁了,是孤儿里年龄最大,也是块头最大的。她是个扁鼻头的小霸王,一脸雀斑,蓬乱的头发比安妮的头发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