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180页
- 开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054267
- 作者:孔子 (作者)
编辑推荐
《论语(无障碍阅读新课标新阅读)》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书通过名师导读的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书中的主旨。
媒体推荐
一本好书是灯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书是太阳,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好书能帮助孩子发现前方,并引领他们走向前方。
——曹文轩北大教授
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阅读中孩子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会将文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阅读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大绩语文教育专家
作者简介
作者:(春秋)孔子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序言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今山东曲阜)。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后来逐渐衰落而迁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年少时做过许多卑贱的工作,“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语)。据孔子自述,他15岁时就以学为志,学习的内容自然非常广泛,但首先不能离开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孔子到30岁时,所学已颇有成就。据《史记》载,齐景公当时来到鲁国,曾特别向孔子请教政事。
50岁左右,孔子逐渐受到当政者的重视,担任要职,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相事。其间,孔子为人称道的政绩有:堕鲁权臣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城邑,诛鲁国乱政大夫少正卯等。后来,孔子因不满于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而愤然出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生涯。孔子周游列国,始终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地方。孔子非但未受到各诸侯国当权者的欢迎,且时常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威胁。年近七十,孔子在失望中返回鲁国。没过几年,孔子就带着遗憾死去了。
内容提要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20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艺术成就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切”。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研究成果
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论语》。它与《孝经》是汉初学习者必读之书,是汉人启蒙书的一种。汉朝人所注释的《论语》,基本上全部亡佚,今日所残存的以郑玄(127—200,《后汉书》有传)注为较多,因为敦煌和日本发现了一些唐写本的残卷。估计十存六七;其他各家,在何晏(190—249)《论语集解》以后,就多半只存于《论语集解》中。《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就是用的何晏《集解》,宋人邢昺(932—1010,《宋史》有传)的《疏》。至于何晏、邢昺前后还有不少专注《论语》的书,可以参看清人朱彝尊(1629—1709),《清史稿》有传)《经义考》,纪昀(1724—1805)等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及唐陆德明(550—630年左右)。《新唐书》对他的生卒年并没有明确记载,此由《册府元龟》卷九十七推而估计之)《经典释文序录》和吴检斋(承仕)师的《疏证》。
关于《论语》的书,真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读者如果认为看了《论语译注》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可以再看下列几种书:
1.《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昺疏,在《十三经注疏》中,除武英殿本外,其他各本多沿袭阮元南昌刻本,因它有《校勘记》,可以参考,基本文文字出现于《校勘记》的便在那文字句右侧用小圈作标识,便于查考,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2.《论语集注》——朱熹(1130—1200)从《礼记》中抽出《大学》和《中庸》,合《论语》《孟子》为《四书》,自己用很大功力做《集注》。固然有很多封建道德迂腐之论,朱熹本人也是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但一则自明朝以至清末,科举考试,题目都从《四书》中出,所做文章的义理,也不能违背朱熹的见解,这叫做“代圣人立言”,影响很大。二则朱熹对于《论语》,不但讲“义理”,也注意训诂。所以这书是论语注疏中的重中之重,非今人之注疏可比。
3.刘宝楠(179l一1855)《论语正义》——清代的儒生大多不满意于唐宋人的注疏,所以陈奂(1786—1863)作《毛诗传疏》,焦循(1763—1820)作《孟子正义》。刘宝楠便依焦循作《孟子正义》之法,作《论语正义》,因病而停笔,由他的儿子刘恭冕(182l—1880)继续写定。所以这书实际是刘宝楠父子二人所共著。
文摘
学而篇第一
子日:“学①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③自远方来,不亦乐④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或采纳。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其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录此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②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和利用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庭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子日:“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译文
孔子说:“满口花言巧语,装着一脸和善的样子讨好别人,这样的人具有的‘仁德’是很少的。”
评析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孔子从仁的高度提醒人们,要对花言巧语的人提高警觉性。王肃《论语注》解释为:“巧言无实,令色无质。”言简意赅。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