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180页
- 开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058845
- 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作者), 吴艳 (译者)
编辑推荐
《牛虻》讲述的是神学院学生亚瑟加入青年意大利党,投身于反抗奥地利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故事。当他遭到神父的出卖而被迫流亡南美,再次回到意大利后,已成为了坚强、冷酷的“牛虻”,与战友们积极准备着起义,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小说的主角“牛虻”是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作者艾捷尔·丽莲·伏尼契通过这个形象,把当时那些志士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热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使这部作品浸透着革命的英雄主义。
本书是《牛虻》的无障碍阅读版本。
媒体推荐
一本好书是灯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书是太阳,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好书能帮助孩子发现前方,并引领他们走向前方。
——曹文轩,北大教授
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阅读中孩子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会将文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阅读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大绩,语文教育专家
作者简介
作者:(爱尔兰)艾捷尔·丽莲·伏尼契 译者:吴艳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1960),爱尔兰著名女作家。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的第五个女儿,幼年丧父,家境贫困。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后曾在俄国圣彼得堡居住了两年,她在俄国期间认识了很多革命团体,回到伦敦后,接触了不少流亡伦敦的俄、意革命者,如恩格斯、赫尔岑、普列汉诺夫、马克思的大女儿艾琳娜等,被革命者的献身精神深深震动,为此写出《牛虻》这部反映他们斗争生活的著名作品。
她还著有《杰克·雷蒙》《奥利芙·雷瑟姆》《中断了的友谊》等。
目录
第一章 亚瑟与神父
第二章 漫游瑞士
第三章 邂逅琼玛
第四章 忏悔泄密
第五章 在家里被捕
第六章 狱中生活
第七章 “死亡”
第八章 波拉夫人与牛虻
第九章 “小册子”风波
第十章 河边追忆
第十一章 杂耍表演
第十二章 病中的回忆
第十三章 亚瑟?牛虻?
第十四章 歌女绮达
第十五章 私运武器
第十六章 生死抉择
第十七章 再次被捕
第十八章 “杀老鼠”
第十九章 越狱失败
第二十章 痛苦的真相
第二十一章 笑傲法场
第二十二章 主教的忏悔
第二十三章 一封遗书
序言
作品导读
作者简介
伏尼契(1864-1960),爱尔兰女作家。1885年毕业于柏林音乐学院,曾侨居俄国彼得堡市,在某将军家任家庭教师。她同情革命,经常为监狱中的爱国志士送衣送食并传递秘密信件,她还是国际共产主义导师恩格斯和俄国革命家普列汉诺夫的好友。伏尼契从风起云涌的现实人生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及源源不断的文学素材,创作了《牛虻》《奥利芙雷瑟姆》《中断的友谊》《脱下你的靴子》等作品,其中以《牛虻》最为著名。
内容提要
《牛虻》是伏尼契的著名代表作之一。主人公亚瑟(牛虻)的生父蒙太尼理是一位神职人员,他一生都忠实地侍奉着“全能的主”,费尽心思隐瞒与私生子亚瑟的父子关系,极力阻挠亚瑟参加反宗教的活动。但亚瑟却不同于一般人,他具有真正独立的精神,认为民众的不幸是宗教统治的结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推翻宗教的统治地位。他的父亲不能理解儿子精神上的创伤和思想上的彻底革命性。最终,蒙太尼理忠诚不渝的宗教信仰使他失去了他深爱并且也深爱着他的儿子。
《牛虻》全书贯穿着一条反教会的主线,作者用了许多篇幅揭露教会是除了奥地利侵略者以外最大的敌人。作者认为一切混乱和错误的根源都是所谓宗教的心理病症,必须把它连根拔掉。作品以艺术的力量,令人信服地揭露出天主教会的伪善和欺骗,他们习惯于编织谎言,用谎言来欺骗和麻痹人民,其实他们是一群反动统治者的鹰犬,因此牛虻要用毕生精力唤醒人民,去向教会和那群道貌岸然实际上是刽子手的教士进攻。
写作背景
《牛虻》所述的时代,是19世纪30-50年代意大利革命志士的斗争活动史。
意大利自1796年拿破仑侵入后,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又被分割为许多小国,南部是拿不勒斯王国,和它西北部相接的是包括意大利古都罗马在内的教皇领地,领地的统治者就是罗马教皇本人。中部的其余地区是塔斯加尼公国领土。由塔斯加尼公国略微向北,位于利古利安海沿岸的小小的鲁加公国,它的北面是摩地那公国和帕马公国。在它们的西方和法国接界的是萨丁王国,也叫作庇埃蒙王国。而意大利最富饶的区域伦巴第和威尼斯,则割给了奥地利帝国。
这些小国中的塔斯加尼、摩地那和帕马三个公国的统治者都和奥地利皇室有着亲戚关系,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教会,又是奥地利帝国的公开的同盟者。因此,奥地利帝国几乎变成了整个意大利的主人。
最初反对外来侵略者和反对专制独裁的还是在拿破仑占领时期就建立的“烧炭党”秘密革命团体。可是他们两次的革命起义都被奥地利人残暴地镇压了下去。烧炭党人玛志尼于1830年被放逐到法国马赛时,重建了一个秘密团体——青年意大利党。
青年意大利党的目的是要在意大利建立一个统一和独立的共和国。它不仅打算驱逐奥地利人,而且还要推翻意大利的专制政权。
“上帝和人民”——青年意大利党给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信条。
伏尼契是英国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1885年在柏林音乐学院学成归国后,她结识了一些流亡在伦敦的各国革命者,她的丈夫是一位波兰革命活动家,这些对她的思想和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艺术成就
《牛虻》一书是作者伏尼契受到当时身边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写成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小说主人公亚瑟的成长是通过各种矛盾冲突来表现的。这种矛盾冲突主要包括父子关系、宗教信仰两个方面,集中体现在亚瑟同神父蒙太尼理的关系上。开始时,亚瑟并不知道蒙太尼理是自己的父亲,而只是把他当作慈爱可亲、堪予信任的神父。当时的亚瑟受到了争取民族解放独立思想的影响,在跟神父的讨论中坚持认为做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与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并不矛盾。他不知道两者在当时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父对这种天真的想法十分担心,他寄希望于将来能偷偷打消会导致亚瑟反教会统治的危险思想。然而亚瑟对神父因父子私情而产生的宽容却作了错误的理解,认为宗教与革命是可以统一的,并且不恰当地把神父看作是教会统治的代表。由于这一错觉,当新神父到来时,他立即遭受惩罚:他和所有的革命党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儿时女友琼玛给他一记耳光,人家告诉他新神父告密以及蒙太尼理就是他父亲时,他那天真的幻觉才痛苦地消散。他开始认识到民族独立与教会统治是势不两立的。这次挫折对亚瑟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又是火中凤凰的新生。因此,亚瑟自杀这一情节安排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是小说的精华所在。从此之后,亚瑟再也不是旧“亚瑟”了,他变成了“牛虻”。
伏尼契以“牛虻”作为新生亚瑟的名字,意味着他将是一个坚定的反教会统治的革命者。果然,当“牛虻”出现在读者面前时,人们看到的是一个饱经忧患、意志坚强、机智勇敢的革命者的形象。牛虻对革命的无限忠诚激起读者对他的崇敬之感,作品结尾对牛虻慷慨就义的描写则是特别精彩的一笔。
文摘
在6月里一个炎热的夏天,亚瑟·勃尔顿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专心致志地翻检着一摞摞布道手稿。这时,房间那头的神学院院长蒙太尼理望了望将头埋在手稿里的亚瑟,便停下了手中的笔,和蔼地说道:“亲爱的,找不到也没有关系,我将那一篇重写一遍得了。”“不,神父,我一定要找到。”神父慈祥地笑了笑,继续伏案工作。
“《麻风病人的治疗》,就在这里。”亚瑟从房间那边走过来。他那轻盈的步伐总让他的家人感到恼火。他长得又瘦又小,从长长的眉毛、敏感的嘴唇到小巧的手脚,他身上的每一个部位都显得过于精致,太弱不禁风了。但是在他走动的时候,他那轻盈而又敏捷的体态使人想到一只被驯服的豹子,已经没有了利爪。
“真的找到了吗?算了,我现在就不写了。到花园去吧,我来帮你温习功课。哪个地方你有什么不懂的?”
他们走进修道院的花园,这里很幽静,绿树成荫。笔直的黄杨树之间长着丛丛的迷迭香和薰衣草,被剪得短短的。一棵夏季开花的木兰树挺立在院落的一角,一只做工粗糙的木凳挨着树干,蒙太尼理就坐在上面。亚瑟在大学里主修哲学,因为他在书上遇到了一道难题,所以就来找他的神父解惑答疑。他并不是神学院的学生,但是蒙太尼理对他来说却是一本百科全书。
“这会儿我该走了。”等那一个章节讲解完了以后,亚瑟说道。
“我不想接着去工作,但是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希望你能待上一会儿。”“也好!”他靠在树干上,抬头透过影影绰绰的树叶,遥望寂静的天空。第一批暗淡的星星已经在那里闪烁。亚瑟黑色的睫毛下面长着一双深蓝色的眼睛,梦幻一般神秘。这双眼睛遗传自他那位出生于康沃尔郡的母亲。蒙太尼理转过头去,避免看见那双眼睛。“你看上去很累,亲爱的。”蒙太尼理说道。
“没办法。”亚瑟的声音带着倦意,神父立即就注意到了。
“你不应该这么早就上大学,那会儿照料病人整夜都睡不了觉,身体都被拖垮了。你在离开里窝那之前,我应该坚持让你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不,神父,那有什么用呢?母亲去世以后,那个鬼家我就待不下去了。裘丽亚会把我逼疯的!”裘丽亚是他同父异母兄长的妻子,对他来说她是一根毒刺。
“我不应该让你和家人住在一起,但是我希望你能接受你那位做医生的英国朋友的邀请,如果你在他家住上一个月,回头再去上学,你的身体会好得多。”
“不,神父,我不该那样做啊!华伦一家人都非常好,和气得很,但是他们就是不明白。而且他们还觉得我可怜,我从他们的脸上能够看出来。他们会设法安慰我,谈起母亲。琼玛当然不会那样,但是其他的人会说的。还有——那里的几家店铺,在我小时候她常去给我买玩具;沿河的道路,她在病重以前我常扶她去散步。不管我走到哪里,总是让我触景生情。”
他打住了话头,坐下来把毛地黄撕成了碎片。悠长而又深沉的寂静,以至于他抬起头来,纳闷神父为什么不说话。木兰树下,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一切都显得若隐若现。但是还有一丝余光,可以看见蒙太尼理脸色煞白,怪吓人的。他正低着头,右手紧紧地抓住木凳的边角。亚瑟转过头去,心中油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惊愕不已。“我的上帝!”他想,“在他身边,我显得多么渺小,多么自私!即使是他遇到了我这样的不幸,他也不可能觉得更加伤感。”蒙太尼理随即抬起头来,四下看了看。
“我不会强迫你回到那里去,现在无论如何我都不会那么做,但你必须答应我一条,今年放暑假时好好地休息一下。我看你最好还是远离里窝那地区。我可不能眼看着你的身体垮下去。”
“神父,您在神学院放假时到哪儿去?”
“我会带着学生进山,就像以往那样,照看他们在那里安顿下来。可是到了8月中旬,副院长休完假后就会回来。那时我就会去阿尔卑斯山散心。你会跟我去吗?我可以带你到山里作长途旅行,而且你会愿意研究一下阿尔卑斯山的苔藓和地衣。可是,只有我一个人在身边,你会觉得十分乏味吗?”
“神父,能和您去,叫我干什么我都愿意。只是——我不知道——”他打住了话头,“你认为勃尔顿先生会不同意吗?”
“他当然不会乐意的,但是他也不好对我横加干涉了。我现在都已18岁了。话又说回来,他只是我的同父异母兄长,我看不出我就该对他俯首帖耳,他对母亲总是不好。”
“可是你要记住,他是一位新教徒。你还是给他写封信吧,我们不妨等一等,看他怎么说。但是你也不要操之过急,我的孩子。不管人家是恨你还是爱你,都要检点你自己的所作所为。”
“是的,我知道。”他叹息了一声,“可这也太难了——”
“星期二晚上你没能过来,当时我觉得很遗憾。”蒙太尼理突然换了一个话题,“阿雷佐主教到这儿来了,我是想让你见见他。”
“我答应了一个学生,要去他的住处开会。”
“什么会?”
“它、它不、不是一次正、正常的会议,”亚瑟说道,因为紧张而有点口吃,“有个学生从热那亚来了,他给我们作了一次发言,算是、是——讲演吧。”
“他讲了一些什么?”
“神父,您不要问他的名字,好吗?因为我答应过——”
“我不会问你什么,而且如果你已经答应过保密,你当然就不该告诉我。但是到了现在,我想你该信任我了吧。”
“神父,我当然信任你。他讲到了——我们以及我们对人民的责任——还有,对我们自己的责任,还讲到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以便帮助、帮助农民和意大利。”
“告诉我,亚瑟,”蒙太尼理说罢转身看着他,语调非常庄重,“这事你考虑了多长时间?”
“自从——去年冬天。”
“是在你母亲去世之前?她知道这事吗?”
……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