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180页
- 开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058906
-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 (作者), 孙文缘 (译者)
编辑推荐
《复活》由列夫·托尔斯泰历经10年创作而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引诱了农奴少女卡秋莎·玛丝洛娃后将她抛弃。七年后,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因被诬告犯了杀人罪而投入监狱。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发现被审判的罪犯就是玛丝洛娃,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随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最终玛丝洛娃拒绝了他,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媒体推荐
一本好书是灯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书是太阳,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好书能帮助孩子发现前方,并引领他们走向前方。
——曹文轩 北大教授
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阅读中孩子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苏立康 中国教育学会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会将文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阅读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大绩 语文教育专家
作者简介
作者:(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孙文缘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
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将全部精力与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俄国革命时期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目录
第一部 觉醒
第一章 戴罪的妓女
第二章 开庭审理
第三章 庄园里的少女
第四章 背德的欢愉
第五章 她犯了罪
第六章 贵族的忏悔
第七章 误入歧途的罪
第八章 再次开庭
第九章 请求见面
第十章 监狱里的钢琴声
第十一章 追逐火车的那一夜
第十二章 监狱生活
第十三章 探监的方式
第十四章 探监室的重逢
第十五章 单独会面
第十六章 不同的世界
第十七章 法纳林律师
第十八章 执行私刑的监狱
第十九章 再次会面
第二十章 卡秋莎的请求
第二十一章 成为革命者的女教师
第二十二章 无聊的马斯连尼科夫
第二十三章 善良的监狱长
第二十四章 我是无罪的
第二十五章 拦路的罪犯们
第二十六章 与政治犯相见
第二十七章 革命者的请求
第二十八章 无罪而受罚
第二十九章 马斯连尼科夫家的聚会
第三十章 来自副省长的忠告
第三十一章 涅赫柳多夫的决心
第二部 重生
第一章 回到乡下
第二章 清理田产
第三章 重回年少时的庄园
第四章 农民们的日子
第五章 从未见过的孩子
第六章 可怜的农人
第七章 不被信任的地主
第八章 交出土地的决心
第九章 全新的土地制度
第十章 重回城市
第十一章 对老爷们而言轻而易举的事
第十二章 愚蠢而无用的阶级
第十三章 医院女工卡秋莎
第十四章 谢列宁
第十五章 卡秋莎被赶回了监狱
第三部 革命者
第一章 罪犯的死亡
第二章 知法犯法的执法者
第三章 革命者
第四章 与革命者的对话
第五章 对卡秋莎的审判
第六章 涅赫柳多夫的终身事业
序言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家庭,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19世纪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内容提要
小说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涅赫柳多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因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涅赫柳多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涅赫柳多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小说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写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贫困。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参加了1891—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个人背景
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是“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艺术成就
《复活》的结构与描写的基本原则,是尖锐的对比。小说中描写了极其广泛的生活画面:从法院到教堂,从监狱到流放所,从莫斯科多彼得堡,从城市到乡村,从俄罗斯到西伯利亚。通过这些画面的描写!作者把上层社会与人民生活进行对比,把贵族老爷、达官贵人与贫苦的老百姓进行对比,把统治者与犯人进行对比。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如涅赫柳多夫在法庭上重见玛丝洛娃后,思想上引起一系列的激烈斗争。小说巧妙地利用外界的事物和现象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有时外界事物影响着人的情绪;有时又由于人的情绪使周围环境带上一种特殊的色彩。如法庭审判、监狱中的情况,农民和流放犯的生活,都积极地影响着涅赫柳多夫的思想和情绪。有时涅赫柳多夫的恶劣情绪又产生对周围环境的厌恶感情,如涅赫柳多夫在参加法庭审判后到柯尔查庚家看见他家的一切都感到厌恶。作者通过涅赫柳多夫不同时期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贵族地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表现了涅赫柳多夫自我修养的过程。
托尔斯泰所运用的讽刺手法,有他独特的风格。他是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利用揭露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产生有力的讽刺效果。例如,作者对法庭的官员所进行的描述、对整个法庭的描写就是这样。托尔斯泰对法庭的描写从它的陈设到审判的程序都作了详尽的描绘,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法庭好像是很庄严、很神圣的,但实际上却是极端轻率和不负责任的。通过逐步深入的描写,托尔斯泰揭露了那些执法者都是装模作样的。他们假装正经,故作姿态,都是一些道德败坏、草营人命的官僚分子。像这样揭露法庭表里不一的讽刺手法,辛辣地嘲笑了沙皇俄国法庭的伪装公正和貌似神圣的丑态。托尔斯泰还常常用他本人的解释来揭露贵族及官吏们的卑鄙和虚伪,并以此充实他对人物性格讽刺性的刻画。在果戈理的作品中,当书中人物大言不惭地谈论着卑鄙的事情时,他们自己就揭露了自己。而在托尔斯泰的作品里,人物常常隐讳着自己的罪恶。正因为这样,作者对他们的揭露就更为尖锐有力。
文摘
第一部 觉醒
第一章 戴罪的妓女
“哐啷”一声,值班的看守开了铁锁,打开牢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闻的恶臭立即从牢里冲了出来。“玛丝洛娃,过堂去!”看守吆喝道。
“玛丝洛娃,快点儿,别磨磨蹭蹭的!”看守长对着牢门喝道。
一会儿工夫,一个年轻女人大踏步走出牢房,她的脸色好像储存在地窖里的土豆的新芽一样苍白,而她的眼睛,在苍白无光的脸庞的衬托下反而显得格外乌黑发亮,虽然有点浮肿,但十分灵活。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只眼睛稍微有点斜视。她站在那里,似乎是故意挺直了身体,这使得她本来丰满的胸部高高地隆起。她就是玛丝洛娃。
走廊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污浊气味,充满伤寒菌以及粪便、煤焦油和霉烂物品的臭味令人窒息。而院子里的空气新鲜清爽,那是从田野上吹来的,走到院子里的玛丝洛娃不禁闭上了眼睛,使劲做着深呼吸,享受着自由舒畅的空气。她被两个士兵押着走出了围墙,来到石子铺成的大街上。
街上的马车夫、小店老板、厨娘、工人、官吏纷纷站住,好奇地打量着女犯。玛丝洛娃脸红了,但却悄悄地斜睨着那些向她注视的人。这里的空气比监狱院子里的更加清爽些,带有春天的气息。在经过一家面粉店的时候,她的脚差点儿碰到店前的一只灰鸽子。那只鸽子拍拍翅膀飞起来,从她耳边飞过,给她送来一阵清风,她微微一笑,然而接着又不禁长叹了一声。
女犯玛丝洛娃的经历很平常。玛丝洛娃是一个未婚女仆的女儿,这个女仆跟着饲养牲口的母亲住在乡下两个地主的老小姐家里。这个未婚的女人每年都生孩子,像乡下常有的情况那样,孩子受过洗礼,后来母亲却不喂养这本来不想生养的、没有用处而且妨碍工作的孩子,于是孩子就很快饿死了。
第六个孩子是和一个过路的茨冈人私通生养的,是个女婴,她的命运本来也是和前五个同样的,可是,恰好两个老小姐中的一个来到牲口棚,恰好正碰着产妇带着漂亮健康的娃娃在牲口棚里躺着。老小姐责骂奶油做得不好,责骂不该让生孩子的女人到牲口棚来,正想离开时,却回头看见了那个孩子,就动了怜悯之心,产生了做孩子教母的想法。她给这个小女孩受了洗礼,十分可怜这个小女孩,便拿钱和牛奶给那母亲,于是小女孩活了下来。两位老小姐便叫她“救活的娃娃”。
小孩3岁时,她的母亲生病去世了。饲养牲口的外祖母嫌外孙女拖累自己,于是两个老小姐把小女孩带回自己家里抚养。
老小姐是姐妹俩:妹妹较和善,叫索菲娅-伊万诺夫娜,就是她给小姑娘受的洗礼。姐姐则比较严厉,叫玛丽娅·伊万诺夫娜。索菲娅·伊万诺夫娜打扮小姑娘,教她读书,想把她培养成养女。玛丽娅·伊万诺夫娜却说,应当培养成女用人,侍女,因而她很严厉,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乱骂,甚至殴打小姑娘。因此,在这两种情况的影响之下,小姑娘长大成人后,便成了半个使女,半个养女。这样她就有了一个中性名字,既不是卡齐卡,也不是卡坚卡,而叫卡秋莎。她学会了做针线,收拾房间,用白粉擦拭圣像,烧肉,磨咖啡,煮咖啡,洗衣服,有时陪两位老小姐坐坐,为她们朗读。有人给她提亲,但是她谁也不愿嫁。她认为,她跟那些向她求亲的劳动人民一起生活会很艰苦,她已经习惯了地主家的舒服日子。
她这样生活着,一直到16岁。她刚过16岁的时候,这两位老小姐的大学生侄子,一位很有钱的公爵来到她们家里,卡秋莎就爱上了他,但并未对他表白,甚至自己也不承认这一点。后来,又过了两年,这个侄子在参战的征途中顺路看望姑姑,在她们家里住了四天,临行前夕勾引奸污了卡秋莎,第二天塞给她一张100卢布的票子便离开了。他走后五个月,她发现自己怀孕了。
从那时起她看见什么都心烦,她不情愿地服侍着两位老小姐,每天只是应付差事。她自己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她竟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发起脾气来。她对老小姐说过很多粗鲁话,后来自己也后悔了,要求结账辞工。
两个老小姐对她越来越不满意,就辞退了她。她从她们家里出来,到一个警察分局局长家当使女,然而她只在那里待了三个月,因为警察分局局长——一个50岁的老头儿时常纠缠她。有一次,他逼得特别紧,她发火了,猛推他的胸部,把他推倒在地。她被辞退了。这时她不能再找工作,因为她很快就要生产了。她搬到一个农村的寡妇家住,这个女人是接生婆,还兼做酒生意。分娩很顺利。可是那接生婆在乡下给有病的产妇接生,把产褥热传染给了卡秋莎,因此生下的男孩被送进了育婴堂,据送孩子的老太婆说,孩子刚送到就死了。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