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蒂(无障碍阅读新课标新阅读) 平装

编辑推荐约翰娜·斯比丽所著的《小海蒂(无障碍阅读新课标新阅读)》以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为背景,描写了小海蒂的成长历程,呈现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助人为乐、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小女孩形象,旨在鼓励青少年读者学习海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小海蒂》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文学名著,是一部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小说。在小海蒂身上集中体现着爱的主题,作者运用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女孩子形象。小

15.00原价¥23.80元
库存 999
  • 页数:180页
  • 开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060015
  • 作者:约翰娜·斯比丽 (作者), 吕朦 (译者)

编辑推荐

约翰娜·斯比丽所著的《小海蒂(无障碍阅读新课标新阅读)》以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为背景,描写了小海蒂的成长历程,呈现了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助人为乐、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小女孩形象,旨在鼓励青少年读者学习海蒂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小海蒂》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文学名著,是一部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小说。在小海蒂身上集中体现着爱的主题,作者运用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女孩子形象。小海蒂仿佛是爱的化身、爱的天使,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光明和希望。

媒体推荐

一本好书是灯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书是太阳,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好书能帮助孩子发现前方,并引领他们走向前方。
——曹文轩 北大教授
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阅读中孩子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苏立康 中国教育学会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会将文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阅读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大绩 语文教育专家

作者简介

作者:(瑞士)约翰娜·斯比丽 译者:吕朦
约翰娜·斯比丽,原名约翰娜·霍伊瑟尔,瑞士儿童文学作家。1827年出生于瑞士苏黎世,从1879年起,以《献给孩子以及那些热爱孩子的人们的故事》为名,创作了大量的迷人故事。重要作品有《小海蒂》、《夏蒂》、《在弗里尼坎上的一片叶子》、《没有故乡》、《格里特利的孩子们》等。

目录

第一章 小海蒂来到山上的家
第二章 在爷爷家
第三章 在牧场
第四章 在老奶奶家里
第五章 离开爷爷
第六章 新奇的生活
第七章 威严的女管家
第八章 家庭风波
第九章 赛斯曼先生回家
第十章 慈祥的赛斯曼夫人
第十一章 思乡心切
第十二章 捉“鬼”
第十三章 回家
第十四章 爷孙上教堂
第十五章 医生的建议
第十六章 阿鲁姆的客人
第十七章 融洽的相处
第十八章 德尔芙里的冬天
第十九章 彼得的进步
第二十章 又见克拉拉
第二十一章 美好体验
第二十二章 发生在克拉拉身上的奇迹
第二十三章 完美结局

序言

作者简介
约翰娜·斯比丽(1827一1901),1827年6月出生于瑞士小村赫列尔,父亲为乡村医生,母亲则是一名诗人,在约翰娜14岁那年他们举家迁往苏黎世。1852年,约翰娜嫁给当时从事律师工作的约翰·伯恩哈德。自1868年起,斯比丽先生开始担任苏黎世的书记官一职,异常忙碌的工作让他经常无暇陪伴妻儿,使得斯比丽夫人常常寂寞得必须借助与友人们通信来打发无聊时光。当时一名时常与她书信往来的朋友从她的信中发现她颇有文采,因而鼓励她从事文学创作。
1871年,约翰娜·斯比丽首次推出一部大受欢迎的短篇作品集,此后陆续发表的作品都采用以假名或匿名方式推出。1881年,斯比丽夫人在前一年出版的《海蒂的远游与学习生涯》一书获得热烈反响。
从1879年起,她写了大量的故事,这些作品冠以总书名《献给孩子以及那些热爱孩子的人们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海蒂的学习和漫游岁月》和《海蒂学以致用》。除了这些故事外,斯比丽夫人的重要作品还有《在弗里尼坎上的一片叶子》《没有故乡》《格里特利的孩子们》等。
内容提要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主人公小海蒂天真烂漫、心地善良,她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而又乐善好施,小小年纪却有着一种非常感人的魅力。
小海蒂5岁的时候,被姨妈送到阿鲁姆山上,跟性情古怪的爷爷住在一起。在山上,小海蒂为绮丽的风景着迷,为淘气的羊求情,为失明的奶奶流泪,她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一切。
小海蒂8岁的时候,姨妈又把她带到福兰多托去给一个腿有残疾的富家少女克拉拉做伴读。在那里,小海蒂遇到了善于揣摩孩子心理、引导孩子成长的赛斯曼老太太,从而学会了读书。但是,女管家对她非常苛刻,女仆也瞧不起她,因此小海蒂渴望着回到阿鲁姆山的怀抱,不久便患上了梦游症。
终于,在赛斯曼先生和克拉森大夫的帮助下,小海蒂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她不仅为失明的奶奶带回了松软的面包,为孤僻的爷爷打开了心灵的窗户,而且让贪玩的彼得在学习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不久,陷入丧女之痛的克拉森大夫来到了阿鲁姆,秀丽的风光和小海蒂的陪伴使他得到了极大的宽慰。接着,克拉拉也来了,在爷爷的精心照料和小海蒂的热情鼓舞下,她重新站了起来。
艺术成就
《小海蒂》是一部以情动人的文学名著,是一部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小说。在小海蒂身上集中体现着爱的主题,作者运用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女孩子形象。小海蒂仿佛是爱的化身、爱的天使,她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光明和希望。
正是在小海蒂纯真的感情感染下,饱经沧桑、心情抑郁的爷爷变得开朗起来。也正是在她的爱心帮助下,瘫痪姑娘克拉拉又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在这部作品里,作者通过许多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和恰到好处的艺术细节,逐步塑造出海蒂真挚感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其他人物,如外表冷漠、内心善良的爷爷,喜欢放羊玩耍而不爱学习的彼得,懂得孩子心理、善于启发和引导孩子的克拉拉的奶奶等,也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也是这部作品深受欢迎的原因所在。这部作品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以深厚的感情,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阿尔卑斯山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朴实淳厚的风土人情以及海蒂对美好家园的热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好的阿尔卑斯山画卷。
因此,多少年来,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无不如饥似渴地阅读《小海蒂》。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也提到《小海蒂》曾经是海伦·凯勒印象深刻难忘的书籍之一。

文摘

第一章 小海蒂来到山上的家
名师伴你读
可爱的小女孩海蒂由于没有人照顾,只能送到性格怪异的爷爷家里,别人听闻后都同情她的遭遇。小海蒂在爷爷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玛伊恩菲尔特是座历史悠久的小镇,风景宜人,从小镇伸出一条长长的小路,一直蜿蜒到山脚下。沿着这条小路走上去,就可以到达阿尔卑斯山脉中的阿鲁姆山的天然大牧场。
6月里的一个早晨,一个身材修长、体格健壮的山村姑娘,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正沿着这条小路向山坡上走去。
小女孩的脸热得通红,汗珠不停地滚下。小女孩看上去有五六岁的样子。从外表看不出她的体态,因为她穿着好几层衣服,脖子上还一圈圈地围着一条红色的围巾。这身装束再加上脚上穿着的那双笨重的靴子,又是这样的天气,使她不住地用袖子擦汗,气喘吁吁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大约一个钟头后,两个人来到半山腰的一个叫作德尔芙里的小村庄。
一进村子,乡亲们都向她们俩打着招呼,寒暄问好。因为这里是那位姑娘的家乡。她一面回答和还礼,一面只顾赶路而不肯停下来。不一会儿,两个人便来到了村尽头,因为这村子里只住着稀稀拉拉的几户人家。这时,从附近的一家屋里传出了招呼声:“等一等,迪蒂!要是你到山上去的话,我们一道走!”
听到招呼,姑娘停住了脚步。小女孩马上把手挣开,蹲坐在草地上。“你累了吗,海蒂?”姑娘问道。“不,我热得要命。”小女孩答道。“我们马上就到了。再坚持一会儿,快点走好吗?”姑娘鼓励小女孩说。这时,一位个高体胖,看上去性格十分开朗的女人慌张地从屋子里走了出来。那小女孩站起身,跟随在两个大人后面向山上走去。
“说真的,迪蒂,你把这孩子领到哪儿去?她是你姐姐的女儿,一个孤儿,对吗?”那位女人问道。
“正是,我要带她到她爷爷那儿,她以后只好跟他在一起了。”
“什么?你是说要让这孩子跟阿鲁姆大叔一起生活吗?你有没有搞错,迪蒂,你怎么想出这么个办法来!那老头儿听了这样的话,不把你撵回去才怪!”
“没那么多不讲理的事吧。他是这孩子的爷爷,该让他操操这份心了,我一直照顾她到现在了。芭尔贝丽,我在富兰克托找到个好工作,我可不想因为这孩子丢了这份工作。她的爷爷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呀!”
“他呀,要是别人,那当然行,”芭尔贝丽一本正经地说,“你也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多少年了,他和任何人都没有来往,也从不去教堂,整年不露脸,一年也就拄根棍子从山上下来一次。人们都避开他、害怕他。他眉毛粗粗的,花白头发,还留着吓人的大胡子,简直跟吉卜赛人和印第安人差不多。跟小孩在一块儿,天晓得他会干出些什么事来,更何况是这样小的女孩子?”
“可是,他毕竟是这孩子的爷爷呀!照顾她是他的本分,想来他不会苛待她的。要是真的会,那也是他的错,不是我的错呀。”
“我真想知道,”芭尔贝丽拐弯抹角地说,“到底那个老头儿心里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瞧他那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叫人胆战心惊。他为什么要孤零零地住在阿鲁姆山上,好像要与世隔绝似的。我想你肯定知道一些情况的,难道你姐姐没跟你说过?”
“那还用说!可是,我不能对别人说。”
芭尔贝丽很想知道阿鲁姆大叔的古怪底细,想知道这个老头儿为什么会被全德尔芙里的人称作“阿鲁姆大叔”,他不可能是全村所有人的叔叔啊!可大家都这么叫,这是为什么呢?
芭尔贝丽的家住在山谷里的波来蒂冈,不久前她才嫁到德尔芙里,所以,对这里的人和事还不大了解。迪蒂却生长在德尔芙里,一年前才离开这个老地方。那时,她母亲去世了。她找到一个女招待的工作后就搬到拉盖兹去住了。她今天早上带着这个小女孩,就是从拉盖兹动身的。路上恰巧碰上熟人运干草到玛伊恩菲尔特来,她们就顺便搭车来到了这里。
芭尔贝丽觉得现在正是打探点儿消息的好时机,便亲密地挽着迪蒂的臂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村里的那些传说是真是假?你肯定知道事实的真相的。来!告诉我那老头儿到底是什么来历?为什么人们都一直害怕他?他一直就这样不愿见人吗?”
“他从前是不是这样,我也不太清楚。不过,只要你不把这些话在波来蒂冈传开,我就把关于他的一些事情告诉你。”迪蒂压低了声音,神秘地说:“我母亲是特姆莱斯地方的人,那老头儿也是在那儿长大的。”
“你说什么,迪蒂?你不必担心你的话会传到波来蒂冈去,我可不是那种说三道四的人。告诉我好啦,我不会给你添麻烦的。”
“好吧,那我就讲给你听。不过,你可要说话算数,千万不要告诉别人!”迪蒂一边叮嘱着芭尔贝丽,一边不放心地向周围看看,怕给孩子听到了也不太好。可是,哪还有孩子的影子!两个人光顾着走着说着,竟忘记了跟在后面的孩子。迪蒂慌忙四处张望,顺着弯弯曲曲的山上小路俯瞰下去,能一直望到德尔芙里,可哪有孩子的影儿!“啊!她在那儿!”芭尔贝丽激动地一边说,一边把手指向距山路很远的地方,“她跟羊倌彼得和羊群在一起。怎么彼得今天这么晚才牧羊?也好,彼得会照看那孩子的,我们可以安心地谈个够!”
“她不会要彼得照看她的,”迪蒂说,“别看那孩子才五六岁,要比一样大的孩子机灵得多,凡事都要弄个究竟,很让人喜欢。将来和那老头儿也肯定能相处得很好。不过,那老头儿除了两只山羊和那山上的小屋子,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留给她的了。”
“听说他从前也很富有,是吗?”芭尔贝丽问道。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