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053949
- 作者:圣埃克苏佩里 (作者), 黄梅 (译者)
编辑推荐
圣埃克苏佩里所著的《小王子(无障碍阅读新课标新阅读)》是一部诗情洋溢的童话,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为大人们写的童话故事,但却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因为,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作品以纯净的语言写出人类的孤独寂寞及飘忽不定的命运,对真善美予以热情讴歌。
作品以纯净的语言写出人类的孤独寂寞及飘忽不定的命运,对真善美予以热情讴歌。
媒体推荐
一本好书是灯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书是太阳,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好书能帮助孩子发现前方,并引领他们走向前方。
——曾文轩,北大教授
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阅读中孩子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会将文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阅读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大绩,语文教育专家
作者简介
作者:(法)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黄梅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1900年6月29日生于法国里昂市,飞行家、作家。代表作品有童话《小王子》(1943),被誉为“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最佳书籍”。其他作品还有小说《南方邮航》、《夜航》、《人类的大地》、《堡垒》、《云上的日子》、《空军飞行员》、《要塞》等。
作为一位同时兼有飞行员身份的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不是第一个描写航空的作家,却是第一个从航空探索人生与文明的作家。他的《夜航》和《人类的大地》初次出版时,书中的那些雄奇壮丽的情景,使读者感到耳目一新、惊心动魄。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思想写照与行动实录。然而,圣埃克苏佩里不满足于只描写孤悬于满天乱云之中与高山、海洋和风暴的生死角逐。他从高空中发现人类只是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和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在上面只是像瓦砾堆上的青苔,稀稀落落地在夹缝中滋长;文明像夕阳余辉似的脆弱,火山爆发、海陆变迁、风沙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圣埃克苏佩里认为:人生归根结底不是上帝赐予的一件礼物,而是人人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人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
目录
小王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战机飞行员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序言
作者简介
圣埃克苏佩里,1900年6月29日出生于法国里昂,在姨妈家度过童年,后去瑞士读中学。回国后,他成了一名空军战士。1921—1923年,圣埃克苏佩里在法国空军中服役。他热衷于文学,从未停止过写作,作品有《南线班机》(1930)、《夜航》(1931)等等。
1939年德国法西斯入侵法国,圣埃克苏佩里要求入伍,鉴于他曾多次受伤,医生认为他不能再入伍参战。但是,他坚决要求入伍,终于被编入空军侦察大队。他退役后,只身流亡美国。在美国期间,他继续从事写作,1940年发表了《战斗飞行员》,1943年发表了《给一个人质的信》,还有《小王子》。1943年,他强烈要求回到了法国在北非的抗战基地阿尔及尔,考虑到他的身体和年龄状况,上级只同意他执行五次飞行任务,他却要求飞八次。1944年7月31日上午,他执行第八次飞行任务,却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当时,他年仅44岁。
内容提要
这是一个凄美的故事,飞行员“我”因为飞机出了故障,被迫降落在远离人烟的撒哈拉沙漠上。这时一位神秘的小男孩出现了,执拗地请“我”给他画一只绵羊。他就是小王子,纯洁、忧郁,来自太阳系中某个不为人知的小行星,爱提问题,对别人的问题却从不作答。在攀谈中小王子的秘密逐渐揭开了,他是因为与他美丽而骄傲的女朋友玫瑰发生了感情纠葛才负气出走的。他在各星球中漫游,分别造访了国王、自负的人、酒鬼、商人、掌灯人和地理学家的星球,最后降临到地球上,试图找到疏解孤独和痛苦的良方。小王子结识了狐狸,同狐狸建立了友谊,也从狐狸那里学到了人生的真谛。他决定回到他的玫瑰那里去,但是他的躯壳是难以带走的,于是他决定求助于那条30秒钟内就能置人于死地的毒蛇……
写作背景
作者创作《小王子》时已过不惑之年,几次人生大的起伏之后,逐渐走向成熟。从空军退役后,无论是平淡无聊的推销员工作还是开辟新航线的惊险刺激,无论是空中邮局繁重危险的飞行任务还是几次与死神的失之交臂,都成了圣埃克苏佩里的宝贵人生财富。虽然《小王子》本身只是一部童话,但却深藏人生的哲理,包含着浓厚的象征意义。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也是作者对自己婚姻的反思,他的妻子康苏罗就是主人公小王子身处异乡时时牵挂的玫瑰的原型。圣埃克苏佩里借由这篇童话故事倾吐令人沮丧的婚姻问题,以及外遇的空虚感。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漂流在外,却时时惦记那朵玫瑰花,正是作者赴美寻求慰藉后,对康苏罗无时无刻的牵挂。
艺术成就
《小王子》不仅赢得了儿童读者的追捧,也为成年人所喜爱,作品凝练的语言渗透了作者对人类文明深邃的思索。它所表现出的讽刺与幻想、真情与哲理,使之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部童话小说。
它是献给所有的孩子和“曾经是孩子”的大人的童话,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智慧的童话。它通过朴素而真诚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永远充满童心的小王子的故事对爱、责任和生命逐一阐述。故事的纯洁和纯净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得以回归。它是永不过时的读物,人类对自己心灵的审视永不停止,这部书的魅力也不会消失。
文摘
“嗯!嗯!”国王回答道,“那么我命令你忽而打哈欠,忽而……”
他嘟嘟囔囔,显出有点儿恼怒。
因为国王所要求的主要是保持他的威严受到尊敬。他不能容忍不听他的命令,他是一位绝对的君主。可是,他却很善良,他下的命令都是有理智的。
他常常说:“如果我叫一位将军变成一只海鸟,而这位将军不服从我的命令,那么这就不是将军的过错,而是我的过错。”
小王子腼腆地试探道:“我可以坐下吗?”
“我命令你坐下。”国王一边回答,一边庄重地把他那白底黑花皮袍大襟挪动了一下。
可是小王子感到很奇怪。这么小的行星,国王他对什么进行统治呢?他对国王说:“陛下……请原谅,我想问您……”
国王急忙抢着说道:“我命令你问我。”
“陛下……你统治什么呢?”
国王非常简单明了地说:“我统治一切。”
“一切?”
国王轻轻地用手指着他的行星和其他的行星,以及所有的星星。
小王子说:“统治这一切?”
“统治这一切。”原来他不仅是一个绝对的君主,而且是整个宇宙的君主。“那么,星星都服从您吗?”
“那当然!”国王对他说,“它们立即就得服从。我是不允许无纪律的。”
这样的权力使小王子惊叹不已。如果掌握了这样的权力,那么,他一天就不只是看到43次日落,而可以看到72次,甚至100次,或是200次日落,也不必去挪动椅子了!由于他想起了他那被遗弃的小行星,他有点儿伤感。他壮壮胆向国王提出了一个请求:
“我想看日落,请求您……命令太阳落山吧……”
国王说道:“如果我命令一个将军像一只蝴蝶那样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或者命令他写作一个悲剧剧本或者变一只海鸟,而如果这位将军接到命令不执行的话,那么,是他不对,还是我不对呢?”
“那当然是您不对。”小王子肯定地回答。
“一点儿也不错,”国王接着说,“向每个人提出的要求应该是他们所能做到的。权威首先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如果命令你的老百姓去投海,他们非起来革命不可。我的命令是合理的,所以我有权要别人服从。”
“那么,我提出的日落呢?”小王子一旦提出一个问题,他是不会忘记的。
“日落嘛,你会看到的。我一定要太阳落山。不过按照我的统治科学,我得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
小王子问道:“什么时候才成熟呢?”
国王在回答之前,首先翻阅了一本厚厚的日历,嘴里慢慢说道:
“嗯!嗯!日落大约……大约……在今晚7点40分的时候!你将看到我的命令一定会被服从的。”
小王子又打起哈欠来了。他遗憾没有看到日落。他有点儿厌烦了,他对国王说:“我没有必要再待在这儿了,我要走了。”这位刚刚有了一个臣民而十分骄傲自得的国王说道:“别走,别走,我任命你当大臣。”
“什么大臣?”
“嗯……司法大臣!”
“可是,这儿没有一个要审判的人。”
“很难说呀!”国王说道。
“我很老了,我这地方又小,没有放銮驾的地方。另外,一走路我就累。因此,我还没有巡视过我的王国呢!”
“噢!可是我已经看过了。”小王子说道,并探身朝星球的那一侧看了看,那边也没有一个人……
“那么,你就审判你自己呀!”国王回答他说。
“这可是最难的了。审判自己比审判别人要难得多啊!你要是能审判自己,你就是一个真正有才智的人。我随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审判自己,我没有必要留在这里。”
国王又说:“嗯,嗯,我想,在我的星球上有一只老耗子。夜里,我听见它的声音。你可以审判它,不时地判处它死刑,因此它的生命取决于你的判决。可是,你要有节制地使用这只耗子,每次判刑后都要赦免它,因为只有这一只耗子。”
“可是我不愿判死刑,我想我还是应该走。”小王子回答道。
“不行。”国王说。
但是小王子还是想要离开,准备完毕之后,不想使老君主难过,说道:“如果国王陛下想要不折不扣地得到服从,你可以给我下一个合理的命令。比如说,你可以命令我,一分钟之内必须离开。我认为这个条件是成熟的……”
国王什么也没有回答。起初,小王子有些犹豫不决。随后叹了口气,就离开了……
“我派你当我的大使。”
国王匆忙地喊道。他摆出威风凛凛的神气。
小王子在旅途中自言自语地说:“这些大人真奇怪。”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