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180页
- 开本:16
- 出版社:煤炭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054205
- 作者:吴承恩 (作者)
编辑推荐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它内容庞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媒体推荐
一本好书是灯塔,引航孩子在黑暗中前行;一本好书是太阳,温暖孩子成长的道路。好书能帮助孩子发现前方,并引领他们走向前方。
——曹文轩北大教授培养孩子从小阅读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信念,这对孩子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从阅读中孩子不仅获得新的经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丰富、改造了自我,这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这位老师会将文学的种子埋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孩子在阅读中思路清晰,在此基础上,也提升了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王大绩语文教育专家
作者简介
作者:(明)吴承恩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吴承恩出身于一个由书香门第而败落的小商人家庭。一生性情诙谐幽默,又偏爱野史趣话,搜集、阅读了大量的野言稗史。这种爱好和研究,为他后来创作《西游记》奠定了基础。除了小说《西游记》之外,现存吴承恩作品还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续稿》一卷。
目录
第一章 美猴王横空出世
第二章 喜得如意金箍棒
第三章 孙悟空大闹天宫
第四章 悟空逃出五行山
第五章 宝袈裟被偷
第六章 高老庄收猪八戒
第七章 五庄观偷吃人参果
第八章 三打白骨精
第九章 收服红孩儿
第十章 女儿国唐僧遇险
第十一章 真假美猴王
第十二章 三借芭蕉扇
第十三章 误人小雷音寺
第十四章 七只蜘蛛精
第十五章 狮驼洞三魔头
第十六章 无底洞里的老鼠精
第十七章 火烧隐雾山第一章 美猴王横空出世
第二章 喜得如意金箍棒
第三章 孙悟空大闹天宫
第四章 悟空逃出五行山
第五章 宝袈裟被偷
第六章 高老庄收猪八戒
第七章 五庄观偷吃人参果
第八章 三打白骨精
第九章 收服红孩儿
第十章 女儿国唐僧遇险
第十一章 真假美猴王
第十二章 三借芭蕉扇
第十三章 误人小雷音寺
第十四章 七只蜘蛛精
第十五章 狮驼洞三魔头
第十六章 无底洞里的老鼠精
第十七章 火烧隐雾山
第十八章 观灯金平府
第十九章 寇员外起死回生
第二十章 雷音寺取得真经
第十八章 观灯金平府
第十九章 寇员外起死回生
第二十章 雷音寺取得真经
序言
作者简介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五年之间(150()-一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境贫困,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但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便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40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50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去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内容提要
《西游记》原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作品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通过取经人和妖魔的斗争及神佛与妖魔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乐观精神和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统治的腐朽、秩序的混乱。
写作背景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朝中后期的社会状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井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因唐太宗贞观元年(627),628年29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他的弟子慧立、彦惊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地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艺术特色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它内容庞杂,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的艺术殿堂。
文摘
古时候,在大海中有一座名山,叫花果山。这山景色优美,山上有许多奇花异草,长年不败,飞瀑流泉,长流不息。花果山上有块仙石,三丈多高,二丈多方圆。长久以来,由于这块仙石吸取了天地日月精华,渐渐有了灵气。有一天,仙石发出了“轰”的一声巨响,从石中蹦出一个石卵来,清风一吹,变成了一个石猴。说来也怪,这石猴一生下来,便能爬会走,动作自如。特别是他眼里射出的两道金光非常夺目,惊动了坐在天宫灵霄宝殿的玉皇大帝,他便要求千里眼和顺风耳去调查。千里眼和顺风耳都是天上的神仙,千里眼有一双能够看得非常远的眼睛,顺风耳长着两只听得非常远的耳朵。两位天神发现这一切是石猴所为,便告诉了玉帝。也许是玉帝认为他只不过是下界的一个石猴,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石猴出世后,整日在山间行走跳跃,饿了便食山花野果,渴了便饮山涧泉水,与狼虫虎豹相处。有一天,天气炎热,石猴与其他猴子玩过一阵后,便来到山涧里洗澡。猴子们看见涧水奔腾不息,就想去寻找涧水源头,于是,一齐逆流而上,很快便来到山涧的源头。源头是一股瀑布飞泉,泉水飞流直下,就像是一个由无数珍珠连接在一起的白色帷幕,景象非常壮观。有一个年龄大的猴子对大家说:“谁有本事钻进去再出来,又没有受伤,我们大家就拜他为大王。”连说三遍后,其他猴子都没有作声,只有石猴从草丛里跳出来,高声说:“我进去看看。”
石猴紧闭双眼,飞身一跃,跳进瀑布,睁眼一看,瀑布后面没有水,只有座铁板桥,走过桥,桥头有一个山洞,洞外有几竿翠竹,还有梅花,洞口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洞内十分宽敞,能容纳许多人居住,里面还摆放着许多石碗、石锅、石灶、石床、石凳。石猴看到这些后心里便想,这里确实是我们安家的好地方。想到这些,石猴便纵身一跳,穿过瀑布出来。出来后,便把里面的景观对猴子们细说了一遍。大家一听,满心欢喜,便跟着石猴穿过瀑布,走过铁桥,钻进石洞,看见里面有许多碗盆等物件,于是猴子们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胡乱折腾,直到累得筋疲力尽。
看到那么多猴子在互相争夺,石猴坐在一张高高的石床上,大声说道:“大家不要争抢了,我现在为大家找了这么一个安身的好地方,你们应该履行原来的诺言,拜我为王。”群猴一听,对石猴心存感激,便一个个跪拜在地,齐呼“大王”。从此,石猴登上了王位,并且号称“美猴王”。
美猴王与众猴子快快乐乐地生活了几百年,心里倒是非常快活,但想到自己终究有一天要死去,便时常产生出一些烦恼。在与众猴讨论一番之后,他准备去学习长生不老之术。第二天,美猴王把一切安排妥当后,辞别了众猴子,便离开花果山水帘洞,下山学艺去了。
美猴王独自一人,乘着渡海的筏子,在大海里漂流了许多日,历经千难万险,仍没有找到神仙住的地方。但他意志坚定,毫不气馁,坚信自己一定会找到神仙,于是,不断地登名山,访古洞。一天,他来到一座大山脚下,只见山峦起伏,壑谷幽深,林木茂盛,日映岚光。正巧遇见一位在山上打柴的樵夫,美猴王便求樵夫告诉他神仙住的地方,樵夫看他心诚,便用手指向密林深处,对美猴王说:“这座山名叫灵台方寸山,山中有个斜月三星洞,洞中住着一个名号为菩提祖师的神仙。你可顺着山路去找他,定能学到本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猴王谢过樵夫,顺着山路向山的深处走去,很快便找到了樵夫所说的那个山洞,他虽满心欢喜,但不敢贸然去敲洞门,便先在洞门外摘了一些松子充饥。
不多一会儿,只听“吱呀”一声,洞门便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相貌清奇的道童,高声说道:“谁在此地骚扰?”猴王赶紧上前弯下身子施礼说:“仙童,我是一个寻仙访道的弟子,来这里是为了找神仙学些本领,哪里敢骚扰你们呢?”那童子笑道:“我师父正在登坛讲道,算到今日有人要来访仙学艺,想必那人就是你了。”猴王答道:“正是我。”于是仙童便把猴王引进洞内,见到有一副仙风道骨的菩提祖师,猴王倒身下拜,不停地磕头,上前做了自我介绍,恳请祖师收留他做弟子。菩提祖师体谅他不畏艰险,心诚志坚,便收留美猴王做了他的弟子,并为猴王取法名叫作孙悟空。见祖师愿意收留自己做弟子,猴王心里十分高兴,再次拜谢祖师,从此,猴王便开始了他的学艺生涯。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