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350
- 开本:16开 精装
- 出版社:中国书籍
- ISBN:9787506839228
- 作者:李叔同
导语
《李叔同精品选(精)》内容包含李叔同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本书使读者和弘一法师零距离接触,使大家系统而深层地了解法师一路走来的过程,感受法师的宁静与超越世俗的大智慧,使内心得到洗礼和重塑,让漂泊的心有所依托。
内容提要
李叔同,出家后号弘一,人称弘一法师,是我国著名音乐、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我国话剧开拓者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创作透露着“情”与“佛”相互交融的真性情。他的诗词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留下了很多值得称道的佳作。他对联语兴趣浓厚,书写了不少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李叔同精品选(精)》是其说佛讲禅,文艺杂谈,诗词曲赋、书信等作品的精选集。
作者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18年入杭州虎跑寺出家,精修佛律,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1942年10月13日在泉州圆寂,年六十三岁。他承传了南山律宗,被尊为第十一代祖师。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弘一法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他精通日文、意文、英文,早将西方油画、钢琴、音乐等引人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闻名于世。他还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在中国美术史、音乐史和话剧史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李叔同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南山律苑文集》《晚晴集》等。
目录
说佛讲禅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改过实验谈
律学要略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南闽十年之梦影
最后之□□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学习初步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佛法大意
授三归依大意
敬三宝
净土法门大意
净宗问辨
劝人听钟念佛文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常随佛学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改习惯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普劝发心印造经像文
初发心者在家律要
人生之最后
弘一大师最后一言
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
文艺杂谈
艺术谈
美术界杂俎
释美术
辛丑北征泪墨
中国学堂课本之编撰
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
论语言之齐一
春柳社演艺部专章
广告丛谈
呜呼!词章!
图画修得法
水彩画略论
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
石膏模型用法
诗歌曲赋
短诗(三十二)
赠语心楼主人二首
《滑稽列传》题词四绝
为沪学会撰《文野婚姻新戏》册既竟系之以诗
戏赠蔡小香四绝
遇风愁不成寐
题丁悚绘
《黛玉葬花图》二首
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
《护生画集》配诗
东京十大名士追荐会即席赋诗
春游曲
和补园居士韵,又赠堉香
《续护生画集》题词
短词(十首)
菩萨蛮·忆杨翠喜二首
金缕曲·别友好东渡
南南词·赠黄二南
玉连环影·题陈师曾为
夏丐尊画《小梅花屋图》
歌词
短曲(二十二)
我的国
哀祖国
朝阳(男声四部合唱)
送别歌
秋夜
梦
月
月夜
落花
天风(二部合唱)
丰年(二部合唱)
采莲(三部合唱)
归燕(四部合唱)
西湖(三部合唱)
晚钟(三部合唱)
清凉歌五首
三宝赞
书信
致毛子坚
致刘质平
致夏丐尊
致堵申甫
致李圣章
致蔡丐因
致朱苏典
致黄庆澜
致吕伯攸
致寄尘法师
致丰子恺
致性愿法师
前言
出版前言
我国现代文学是指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是在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兴文学。其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隋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组成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
我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是人民的文学,集中表现为大大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结合,文学与进步社会思潮及民族解放、革命运动的自觉联系,构成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点与传统。此时的文学,以表现普通人民生活、改造民族性格和社会人生为根本任务。
在创作实践上,我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的新主题和新人物,普通农民与下层人民,以及具有民主倾向的新式知识分子,成为了文学主人公,充分展示了批判封建旧道德、旧传统、旧制度以及表现下层人民不幸、改造国民性与争取个性解放等全新主题。也是通过这些内涵和元素,现代文学对推动历史进步起到了独特作用。
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今天的历史状况和时代主题与现代文学的成长背景存在巨大差异,但文学表现人物、反映社会、推动进步的主旨并没有改变,在此背景下,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温现代文学的经验,吸取其有益的因素,开创我们新世纪的文学春天我们编选朱自清散文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第三,则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文,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和《春》等,是其代表佳作,伴随一代又一代人喜怒哀乐。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本书主要精选汇编了他的散文、随笔等作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4年1月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民国初年,西湖的情形完全与现在两样——那时候还有城墙及很多柳树,都是很好看的。除了春秋两季的香会之外,西湖边的人总是很少;而钱塘门外更是冷静了。
在景春园楼下,有许多的茶客,都是那些摇船抬轿的劳动者居多;而在楼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在上面吃茶,同时还凭栏看着西湖的风景。
在茶馆的附近,就是那有名的大寺院——昭庆寺了。我吃茶之后,也常常顺便到那里去看一看。
民国二年夏天,我曾在西湖的广化寺里住了好几天。但是住的地方却不在出家人的范围之内,是在该寺的旁边,有一所叫做痘神祠的楼上。
痘神祠是广化寺专门为着要给那些在家的客人住的。我住在里面的时候,有时也曾到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去看看,心里却感觉很有意思呢!
记得那时我亦常常坐船到湖心亭去吃茶。
曾有一次,学校里有一位名人来演讲,我和夏丐尊居士却出门躲避,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当时夏丐尊对我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我听到这句话,就觉得很有意思。这可以说是我后来出家的一个远因了。
到了民国五年的夏天,我因为看到日本杂志中有说及关于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因为我那时患有神经衰弱症,若实行断食后,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要行断食时,须于寒冷的季候方宜。所以,我便预定十十月来作断食的时间。
至于断食的地点须先考虑一下,似觉总要有个很幽静的地方才好。当时我就和西泠印社的叶品三君来商量,结果他说在西湖附近的虎跑寺可作为断食的地点。我就问他:“既要到虎跑寺去,总要有人来介绍才对。究竟要请谁呢?”他说:“有一位丁辅之是虎跑的大护法,可以请他去说一说。”于是他便写信请丁辅之代为介绍了。
因为从前的虎跑不像现在这样热闹,而是游客很少,且十分冷静的地方啊。若用来作为我断食的地点,可以说是最相宜的了。
到了十一月,我还不曾亲自到过。于是我便托人到虎跑寺那边去走一趟,看看在哪一间房里住好。回来后,他说在方丈楼下的地方倒很幽静的。因为那边的房子很多,且平常时候都是关着,客人是不能走进去的;而在方丈楼上,则只有一位出家人住着,此外并没有什么人居住。
等到十一月底,我到了虎跑寺,就住在方丈楼下的那间屋子里。我住进去以后,常看见一位出家人在我的窗前经过(即是住在楼上的那一位)。我看到他却十分的欢喜呢!因此,就时常和他谈话;同时,他也拿佛经来给我看。
我以前从五岁时,即时常和出家人见面,时常看见出家人到我的家里念经及拜忏。于十二三岁时,也曾学了放焰口。可是并没有和有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时,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内容是怎样的,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
这回到虎跑去住,看到他们那种生活,却很欢喜而且羡慕起来了。
我虽然只住了半个多月,但心里却十分地愉快,而且对于他们所吃的菜蔬,更是欢喜吃。及回到学校以后,我就请用人依照他们那样的菜煮来吃。
这一次我到虎跑寺去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到了民国六年的下半年,我就发心吃素了。
在冬天的时候,即请了许多的经,如《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等很多的佛经。自己的房里,也供起佛像来,如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的像。于是亦天天烧香了。
到了这一年放年假的时候,我并没有回家去,而到虎跑寺里面去过年。我仍住在方丈楼下。那个时候,则更感觉得有兴味了,于是就发心出家。同时就想拜那位住在方丈楼上的出家人做师父。
他的名字是弘详师。可是他不肯我去拜他,而介绍我拜他的师父。他的师父是在松木场护国寺里居住。于是他就请他的师父回到虎跑寺来,而我也就于民国七年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了。
我打算于此年的暑假入山。预先在寺里住了一年后再实行出家的。当这个时候,我就做了一件海青,及学习两堂功课。
二月初五日那天,是我母亲的忌日,于是我就先于两天前到虎跑去,诵了三天的《地藏经》,为我的母亲回向。
到了五月底,我就提前先考试。考试之后,即到虎跑寺人山了。到了寺中一日以后,即穿出家人的衣裳,而预备转年再剃度。
及至七月初,夏丐尊居士来。他看到我穿出家人的衣裳但还未出家,他就对我说:“既住在寺里面,并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而不出家,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所以还是赶紧剃度好!”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