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丏尊精品选(精)

导语    夏丏尊是我国著名作家,著有多篇著作,有《平屋杂文》、《文章作法》、《现代世界文学大纲》、《阅读与写作》、《夏尊选集》、《夏尊文集》,译有《爱的教育》、《文心》、《近代日本小说集》等著作。《夏丏尊精品选(精)》主要精选汇编了他的散文、随笔、小说、书信等作品。内容提要    夏丐尊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出版

39.80原价¥49.80元
库存 10000
  • 页数:352页
  • 开本:16开 精装
  • 出版社:中国书籍
  • ISBN:9787506839303
  • 作者:夏丏尊

导语

    夏丏尊是我国著名作家,著有多篇著作,有《平屋杂文》、《文章作法》、《现代世界文学大纲》、《阅读与写作》、《夏尊选集》、《夏尊文集》,译有《爱的教育》、《文心》、《近代日本小说集》等著作。《夏丏尊精品选(精)》主要精选汇编了他的散文、随笔、小说、书信等作品。

内容提要

    夏丐尊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出版家。他的每一篇作品在词章上都干净、利落,极少疵累之病和雕琢之痕。他的说理散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记叙散文描写生动、表情准确,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诗意浓郁,具有典范意义。
    《夏丏尊精品选(精)》精选中国实力作家夏丏尊的作品,倾情打造最权威的美文选辑。所收录的名作或缅怀青春,追忆逝水年华;或立意深远,展示哲思妙悟;或思亲怀友,抒发深沉情感;或探寻美景,欣赏自然风情。让读者充分领略佳作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

作者简介

    夏丐尊(1886-1946),名铸,字勉旃,1912年改字丐尊,号闷庵。浙江绍兴上虞人。文学家,语文学家。自幼从塾师读经书,1901年考中秀才。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东京弘文学院和东京高等士业学校。1907年辍学回国。1925年到上海参与立达中学(后改为立达学同)、立达学会及该会杂志《立达季刊》、《一般》月刊的创办工作,同时兼开明书店的编辑工作。1939年创办《月报》杂志,担任社长,并兼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编委。1946年4月23日,在上海病逝。

目录

散文
  中年人的寂寞
  阮玲玉的死
  试炼
  幽默的叫卖声
  早老者的忏悔
  鲁迅翁杂忆
  一个从四川来的青年
  白采
  整理好了的箱子
  我的畏友弘一和尚
  白马湖之冬
  灶君与财神
  紧张气氛的回忆
  春的欢悦与感伤
  一个追忆
  一种默契
  良乡栗子
  两个家
  钢铁假山
  一个夏天的故事
  日本的障子
  寄意
  黄包车礼赞
  我的中学时代
  做了父亲
  弘一法师之出家
  怀晚晴老人
  弘一大师的遗书
  悼一个自杀的中学生
  论单方面的自由离婚
  “无奈”
  彻底
  闻歌有感
  对了米莱的《晚钟》
  原始的媒妁
  光复杂忆
  “你须知道自己”
  关于职业
  恭祝快乐
  谈吃
  回顾和希望
  近事杂感
  中国的实用主义
  文艺随笔
  一九一九年的回顾
  家族制度与都会
  知识阶级的运命
教育杂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文学的力量
  受教育与受教材
  怎样对付教训
  “自学”和“自己教育”
  学斋随想录
  教育的背景
  《李息翁临古法书》跋
  我之于书
  春日化学谈
  中国书业的新途径
  先使白话文成话
  阅读什么
  怎样阅读
  学习国文的着眼点
  关于《倪焕之》
  致文学青年
  其实何曾突然
  “中”与“无”
  读《清明前后》
  读诗偶感
  关于国文的学习
  国文科课外应读些什么
  国文科的学力检验
序跋
  《平屋杂文》自序
  《中诗外形律详说》跋
  《中学生》发刊辞
  《子恺漫画》序
  《清凉歌集》序
  《晚晴山房书简》序
  《文章作法》序
  《文章作法》绪言
  《鸟与文学》序
小说
  命相家
  怯弱者
  猫
  长闲
  流弹

前言

    出版前言
    我国现代文学是指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是在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兴文学。其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隋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组成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
    我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是人民的文学,集中表现为大大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结合,文学与进步社会思潮及民族解放、革命运动的自觉联系,构成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点与传统。此时的文学,以表现普通人民生活、改造民族性格和社会人生为根本任务。
    在创作实践上,我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的新主题和新人物,普通农民与下层人民,以及具有民主倾向的新式知识分子,成为了文学主人公,充分展示了批判封建旧道德、旧传统、旧制度以及表现下层人民不幸、改造国民性与争取个性解放等全新主题。也是通过这些内涵和元素,现代文学对推动历史进步起到了独特作用。
    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今天的历史状况和时代主题与现代文学的成长背景存在巨大差异,但文学表现人物、反映社会、推动进步的主旨并没有改变,在此背景下,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温现代文学的经验,吸取其有益的因素,开创我们新世纪的文学春天。我们编选《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师经典》丛书,精选鲁迅、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萧红、夏丐尊、邹韬奋、鲁彦、梁遇春、戴望舒、郑振铎、庐隐、许地山、石评梅、李叔同、朱湘、林徽因、苏曼殊、章衣萍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正是为了向今天的读者展示现代文学的成就,让当代文学在与现代文学的对话中开拓创新,生机盎然。因为这些著名作家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4年1月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阮玲玉的死
    电影女伶阮玲玉的死,叫大众非常轰动。这一星期以来,报纸上连续用大幅记载着她的事,街谈巷语都以她为话题。据说:跑到殡仪馆去瞻观遗体的有几万人,其中有些人是特从远地赶来的。出殡的时候沿途有几万人看。甚至还有两个女子因她的死而自杀。轰动的范围之广为从来所未有。她死后的荣哀,老实说,超过于任何阔人,任何名流。至于那些死后要大发讣闻号召吊客,出材时要靠许多叫化子来绷场面的大丧事,更谈不上了。
    一个电影女伶的死竟会如此轰动大众,这原因说起来原不简单。第一,她的死是自杀的,自杀比生病死自然更易动人;第二,她的死是为了恋爱的纠纷,桃色事件照例是容易引起大众的注意的;第三,她是一个电影伶人,大众虽和她无往来,但在银幕上对她有相当的认识,抱有相当的好感。这三种原因合在一起遂使她的死如此轰动大众。
    如果把这三种原因分析比较起来,我以为第三个原因是主要的,第一第二并不是主要的原因。现今社会上自杀的人差不多日日都有,桃色事件更不计其数,因桃色事件而自杀的男女也不知有多少,何以不曾如此轰动大众呢?阮玲玉的死所以如此使大众轰动,主要原因就在大众对她有认识,有好感,换句话说,她十年来体会大众的心理,在某程度上是曾能满足大众要求的。同是电影女伶,同是自杀的一年以前有过一个艾霞,社会人士虽也曾为之惋惜,却没有如此轰动,那是因她上银幕未久,作品不多,工力尚未能深入人心的缘故。
    不论音乐绘画文学或是什么,凡是真正的艺术,照理都该以大众为对象,努力和大众发生交涉的。艺术家的任务就在用了他的天分体会大众的心情,用了他的技巧满足大众的要求。好的艺术家,必和大众接近,同时为大众所认识所爱戴。普式庚出殡时啜泣而送的有几万人,陀思妥夫斯基的死,许多人有为之号哭,农民画家米莱的行事和作品到今还在多数火心里活着不死。他们一向不忘记大众,一切作为都把大众放在心目中,所以大众也不忘记他,把他们放在心目中。这情形原不但艺术上如此,政治上、道德上、事业上、学问上都一样。凡是心目中没有大众的,任凭他议论怎样巧,地位怎样高,声势怎样盛,大众也不会把他放在心目中。
    现在单就艺术来说,在各种艺术之中,最易有和大众接触的机会的要算戏剧和文学。因为戏剧天然有许多观众,文学靠了印刷的传布,随时随地可得到读者。同是戏剧,电影比一向的京剧昆剧接近大众得多。这只要看京剧昆剧已观客渐少而电影院到处林立的现象,就可知道。在今日,旧剧的名伶——假定是梅兰芳氏吧,有一天如果死了,死因无论怎样,轰动大众的程度,决不及这次的阮玲玉,这是可预言的。电影伶人卓别麟将来死时,必将大大地有一番轰动,这也是可预言的。因为电影在性质上比歌剧接近着大众,它的艺术材料及演出方法,在对大众接触一点上有着种种旧剧所没有的便利。阮玲玉的表演技术原不能说已了不得,已好到了绝顶,她在电影上的工力,和从来名伶在旧剧上的工力,两相比较起来,也许不及。她的所以能因了相当的成就,收得较大的效果,可以说因为她是电影伶人的缘故。如果她以同样的工力投身在旧剧中,也许只是一个平常的女伶而已。这完全是艺术材料和方法进步不进步的关系。
    同样的情形也可应用到文学上。文学是用文字做的艺术,它的和大众接近,本来就没有像电影的容易。电影只要有眼睛的就能看,文学却须以识得懂得文字为条件,文学对于文盲,其无交涉等于电影之对于瞎子。国内瞎子不多,文盲却自古以来占着大多数,到现在还是占着大多数。文学在中国根本是和大众绝缘的东西。救济的方法,一方面固然须普及教育,扫除文盲,一方面还得像旧剧改进到电影的样子,把文学的艺术材料和演出方法改进,使容易和大众接近,世间各种新文学运动,用意不外乎此。新文学运动,离成功尚远,并且还有各种各样的阻力在加以障碍。例如到现在还居然有人主张作古文读经。中国自古有过许多杰出的文人,现在也有不少好的文人,可是大众之中认识他们,爱戴他们的人有多少呢?长此下去,中国文人心目中没有大众的不必说了,即使心目中想有大众,也无法有大众吧。中国文人死的时候,像阮玲玉似地能使大众轰动的,过去固然不曾有过,最近的将来也决不会有吧。这是可使我们做文人的愧杀的。
    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