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350页
- 开本:16开 精装
- 出版社:中国书籍
- ISBN:9787506839372
- 作者:邹韬奋
导语
邹韬奋散文作品有《韬奋漫笔》、《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坦白集》、《漫笔》、《再厉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对反民主的抗争》、《爱与人生》、《办私室》、《丢脸》、《干》、《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集中的精力》、《坚毅之酬报》、《久仰得很》、《敏捷准确》、《肉麻的模仿》、《什么是真平等》、《随遇而安》、《痛念亡友雨轩》、《外国人的办事精神》、《有效率的乐观主义》、《闲暇的伟力》、《风雨香港》、《深挚的友谊》、《萧伯纳的夫人》、《忘名》、《我的母亲》等。这本《邹韬奋精品选(精)》主要精选汇编了他的散文、随笔、小说、书信等作品。
内容提要
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史上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作家、出版家。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沦,抨击黑暗势力。他的文字朴实明快、亲切自然、贴近生活,又敢于直面现实、富有张力,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邹韬奋精品选(精)》收入了《极怕新闻记者的文学家》《痛念亡友雨轩》《纸上自由》《瑕瑜互见的法国》等作品供读者欣赏。
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
杰出的出版家、第一流的记者和编辑、笔耕不辍的作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原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1921年大学毕业后至1931年,负责《生活》周刊和《时事新报》副刊编务。1932年7月,创办生活书店。1933年7月流亡国外,先后写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四本游记随笔,这是30年代新闻性散文中少有的佳作。1935年8月,由美归国,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不久被封。1936年奔走于港沪之间,积极鼓动抗日,年底遭逮捕。出狱后,上海沦陷,前往武汉继续参加救国活动。他把《抗战》和《全民周刊》合并改为《全民抗战》三日刊,在鼓励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1941年2月,出走香港,并恢复《大众生活》周刊。香港沦陷后,曾到苏北解放区参观访问。1943年写下《对国事的呼吁》一文,表达了他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愤慨。不久患癌症去世。
目录
散文
我的母亲
工程师的幻想
深挚的友谊
大骂学校的当代文豪
萧伯纳的夫人
极怕新闻记者的文学家
辛克莱路易斯
最有益于全世界的老头子
悼王永德先生
苦学时代的教书生涯
大发明家的特别脑子
伊斯德门
诺贝尔奖金的创始者
丢脸!
新闻记者
干
肉麻的模仿
痛念亡友雨轩
静
高兴
硬吞香蕉皮
不相干的帽子
人圈
地位
波动
贫民窟里的报馆
外国人的办事精神
大声疾呼的国文课
一幕悲喜剧
看守所
临时的组织
聚精会神的工作
转变
社会的信用
惨淡经营之后
新闻检查
滑稽剧中的惨痛教训
废话
爱与人生
久仰得很!
闲暇的伟力
集中的精力
敏捷准确
随遇而安
坚毅之酬报
办私室
尽我所有
明哲保身的遗毒
忘名
呆气
纸上自由
不堪设想的官化
四P要诀
统治者的笨拙
走狗
领导权
个人的美德
民众的要求
《狱中杂感》序
从现实做出发点
青年“老学究”
深夜被捕
立场和主张
两看的比较
能与为
工作的大小
有效率的乐观主义
英文的学习
我们的“家长”
通讯
海上零拾
月下中流——经苏彝士河
海程结束
威尼斯
佛罗伦萨
世界公园的瑞士
巴黎的特征
瑕瑜互见的法国
在法的青田人
由巴黎到伦敦
华美窗帷的后面
曼彻斯特
大规模的贫民窟
褐色恐怖
运动大检阅
谒列宁墓
开放给大众的休养胜地——克里米亚
雅尔达
由柏明汉到塞尔马
黄石公园和离婚胜地
船上的民族意识
游比杂谈之一
游比杂谈之二
所谓领袖政治
物质文明与大众享用
黑色问题
照耀世界的五十周年纪念
书信
对人对境和对己的态度
忍受不住的苦闷
笔杆与枪杆
救国之力
思想的犯罪问题
期望
不能两全
永生
倾诉
一群流亡失所的青年
谋生与屈辱
理智与情感
中国家制
和男同事在一块儿
有位助教
前言
我国现代文学是指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是在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兴文学。其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组成等方面,都有新的创造。
我国现代文学的主流是人民的文学,集中表现为大大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结合,文学与进步社会思潮及民族解放、革命运动的自觉联系,构成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历史特点与传统。此时的文学,以表现普通人民生活、改造民族性格和社会人生为根本任务。
在创作实践上,我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封建的新主题和新人物,普通农民与下层人民,以及具有民主倾向的新式知识分子,成为了文学主人公,充分展示了批判封建旧道德、旧传统、旧制度以及表现下层人民不幸、改造国民性与争取个性解放等全新主题。也是通过这些内涵和元素,现代文学对推动历史进步起到了独特作用。
我们已经跨入21世纪,今天的历史状况和时代主题与现代文学的成长背景存在巨大差异,但文学表现人物、反映社会、推动进步的主旨并没有改变,在此背景下,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温现代文学的经验,吸取其有益的因素,开创我们新世纪的文学春天。我们编选《中国书籍文学馆·大师经典》丛书,精选鲁迅、郁达夫、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萧红、夏丐尊、邹韬奋、鲁彦、梁遇春、戴望舒、郑振铎、庐隐、许地山、石评梅、李叔同、朱湘、林徽因、苏曼殊、章衣萍等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正是为了向今天的读者展示现代文学的成就,让当代文学在与现代文学的对话中开拓创新,生机盎然。因为这些著名作家都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4年1月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我的母亲
说起我的母亲,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宁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么名字!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时代的不同。现在的女子未出嫁的固然很“勇敢”地公开着她的名字,就是出嫁了的,也一样地公开着她的名字。不久以前,出嫁后的女子还大多数要在自己的姓上面加上丈夫的姓;通常人们的姓名只有三个字,嫁后女子的姓名往往有四个字。在我年幼的时候,知道担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笔政的朱胡彬夏,在当时算是有革命性的“前进的”女子了,她反抗了家里替她订的旧式婚姻,以致她的顽固的叔父宣言要用手枪打死她,但是她却仍在“胡”字上面加着一个“朱”字!近来的女子就有很多在嫁后仍只由自己的姓名,不加不减。这意义表示女子渐渐地有着她们自己的独立的地位,不是属于任何人所有的了。但是在我的母亲的时代,不但不能学“朱胡彬夏”的用法,简直根本就好像没有名字!我说“好像”,因为那时的女子也未尝没有名字,但在实际上似乎就用不着。像我的母亲,我听见她的娘家的人们叫她做“十六小姐”,男家大家族里的人们叫她做“十四少奶”,后来我的父亲做官,人们便叫做“太太”始终没有用她自己名字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情形也可以暗示妇女在封建社会里所处的地位。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我生的那一年是在九月里生的,她死的那一年是在五月里死的,所以我们母子两人在实际上相聚的时候只有十一年零九个月。我在这篇文里对于母亲的零星追忆,只是这十一年里的前尘影事。
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大约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朦胧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外,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那时我的父亲还在和祖父同住,过着“少爷”的生活;父亲有十来个弟兄,有好几个都结了婚,所以这大家族里看着这么多的孩子。母亲也做了这大家族里的一分子。她十五岁就出嫁,十六岁那年养我,这个时候才十七八岁。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松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就是当时伏在母亲背上的我,也能觉到在那个大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做母爱。
后来祖父年老告退,父亲自己带着家眷在福州做候补官。我当时大概有了五六岁,比我小两岁的二弟已生了。家里除父亲母亲和这个小弟弟外,只有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名叫妹仔。“做官”似乎怪好听,但是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我还记得,父亲一天到晚不在家里,大概是到“官场”里“应酬”去了,家里没有米下锅;妹仔替我们到附近施米给穷人的一个大庙里去领“仓米”,要先在庙前人山人海里面拥挤着领到竹签,然后拿着竹签再从挤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带着粗布袋挤到里面去领米;母亲在家里横抱着哭涕着的二弟踱来踱去,我在旁坐在一只小椅上呆呆地望着母亲,当时不知道这就是穷的景象,只诧异着母亲的脸何以那样苍白,她那样静寂无语地好像有着满腔无处诉的心事。妹仔和母亲非常亲热,她们竞好像母女,共患难,直到母亲病得将死的时候,她还是不肯离开她,把孝女自居,寝食俱废地照顾着母亲。
母亲喜欢看小说,那些旧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媚媚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销。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和在上面看到穷的景象一样地不明白其所以然。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的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