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图解本草纲目

内容简介  《图解本草纲目对症养生/健康中国2030家庭养生保健丛书》首先精选了《本草纲目》中金石、草、果、木、虫等诸类的精华,配以古代著名本草著作的相关论述,并按功效进行分类;内容上注重古代文献有关药物功用的记载,对基源、植物形态进行描述,配以精美的药物图谱,以期收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便于读者从药物形态学的角度学习和加深对该药物的理解。其次,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的相关

46.00原价¥48.00元
库存 1000
  • 页数:244页
  • 开本:16开
  •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
  • ISBN:9787510148569
  • 作者:张勤

内容简介

  《图解本草纲目对症养生/健康中国2030家庭养生保健丛书》首先精选了《本草纲目》中金石、草、果、木、虫等诸类的精华,配以古代著名本草著作的相关论述,并按功效进行分类;内容上注重古代文献有关药物功用的记载,对基源、植物形态进行描述,配以精美的药物图谱,以期收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便于读者从药物形态学的角度学习和加深对该药物的理解。其次,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的相关内容,列举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注意事项等,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该药物;并配以单方、验方,便于临床选择使用。
  因而《图解本草纲目对症养生/健康中国2030家庭养生保健丛书》是一部内容简明实用图书,适合具有一定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并对中药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使用,也是每一位关注健康的现代人居家必备的国药常识工具书。

前言序言

  中药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以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通过辨证的方法来达到补益脏腑、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增进健康之目的。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经过不断试验过的本草方,副作用相对较低,简便易行,便于制作,是我们健康养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纵观各种对中药防治病理论的阐述,□全面的典籍便属《本草纲目》。这本书是由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为修改古代医书中的错误而编,他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
  我们在深入研究《本草纲目》的基础上,参考多本中药学著作,编写了《图解本草纲目对症养生》一书。本书共分为中药常识篇、对症养生篇和对症食疗篇三个部分。
  其中,中药常识篇里介绍了中药常识知多少,比如,中药的四性五味、煎药常识、如何鉴别中草药等,让读者对于中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对症养生篇里从几百种传统中药里精心挑选了近百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中药药材,并根据这些中药的主治类型,将其进行分类,另外,还针对常见的疾病开列了对症的养生药方,从而让读者达到预防和治疗现代常见疾病的目的。
  对症食疗篇里则针对不同体质类型的人提供了不同的对症药膳,让读者可以运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来改善自己的体质。

目录

上篇 中药常识
□□章 中药常识知多少
□□节 中药的四性
第二节 中药的五味
第三节 煎药要领
第四节 服药常识
第五节 中草药的鉴别

中篇 对症养生
第二章 从认识中药开始
□□节 补中益气药
第二节 止咳化痰药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 理气补血药
第五节 利湿润燥药
第六节 防风驱寒药
第七节 固涩补肾药
第八节 解表泻下药
第三章 常见疾病养生药方
养心安神,心烦失眠不再有
疏肝理气,心情舒畅无病痛
补脾健胃,肠胃轻松胃口好
益肾固精,生活和谐人精神
清解里热,身心平和不烦躁
活血化瘀,血脉通畅无疼痛
止咳化痰平喘,咳嗽气喘无须忍
解表发汗,祛寒除热一身轻
祛风除痹,关节灵活不再痛
利水化湿,多余水份无处藏

下篇 对症食疗
第四章 气虚进补
第五章 血虚进补
第六章 阴虚进补
第七章 阳虚进补
第八章 心虚进补
第九章 肝虚进补
第十章 脾虚进补
第十一章 肾虚进补

附录 养生药材图鉴

内页插图

作者简介

  钱丽旗,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入选解放军总医院首批“百位名医”培育学者。现任首都医学基金评审专家、全军医疗成果评审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委员会、中医内科专委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环球中医药》、《感染、炎症、修复》等杂志评审专家及编委。专业特长为妇科病、乳腺病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中西医诊治。擅长治疗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病、痤疮、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经常受邀参加院内外疑难病会诊,研制的经验方“利乳康”、“斑消净”、“助孕汤”被同行专家广泛认可,学术影响广泛。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统计源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主编、参编著作10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科普著作三等奖,获国家专利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