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281页
- 开本:16开 平装
- 出版社:台海
- ISBN:9787516805183
- 作者:欧阳彦之
导语
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
古今中外全能大儒王阳明粉丝团:张居正、梁启超、陈独秀、孙中山、蒋介石、伊藤博文、东乡平八郎、三岛由纪夫、松下幸之助……
《王阳明(神奇圣人的16堂心学课)》(欧阳彦之著):破译王阳明的心灵密码!
内容提要
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最精妙的神奇智慧之一。
稻盛和夫将阳明心学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缔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日本的“经验之圣”。
这本由欧阳彦之著的《王阳明(神奇圣人的16堂心学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核心理念,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作者简介
欧阳彦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国学方面的研究。同时历任中港深多家公司经理人、顾问和董事,擅长从历史中求证如何走出“中国式的困境”。在培训中,他的风格独树一帜:“有趣、有道、有料、有效”,为无数渴望成功的读者和企业奉上了开启美满人生之门的金钥匙。
目录
第一章:不乱于行,不困于心
1.心若被困,天下处处是牢笼
2.看破繁华,不动于心
3.以坦然之心面对人生
4.身处泥泞,遥看满山花开
5.不忙不乱,不骄不躁
6.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第二章:心之所想,终能抵达
1.不立志,即一事无成
2.志向正确,人生才能走对路
3.有目标的人生才有动力
4.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5.莫让好高骛远害了自己
6.坚持不懈的秘密
第三章:磨砺剑锋,静待梅香
1.人生是苦与乐交织的过程
2.让能力在磨炼中快速成长
3.每一次打击都会让内心更强大
4.璞玉需打磨,人生需磨练
5.正确对待不如意之事
6.忍旁人之不能忍,成他人不能成之事
第四章: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1.遭遇失败,从容不迫
2.为心灵留一片空白
3.修得不动心的境界
4.静坐静思,不被外物所扰
5.心清净,便悠然自得
6.静以修身,如止水从容
第五章:静观己过,不妄论他人是非
1.战胜自己等于战胜一切
2.宁静的心灵需要自省
3.静察己过,勿论人非
4.自省内心,方能成功
5.反观自身,不断自我提升
6.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第六章: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1.傲慢是人生的一种病垢
2.不骄不躁,平易近人
3.礼让功劳,不露锋芒得安身
4.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5.低头是一种智慧
6.在低潮时进取,在高潮时退出
第七章:去留随意,喜乐随心
1.喜怒哀乐,相互依存
2.微笑面对生活
3.财富是外形,心才是快乐的根
4.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5.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6.要活得轻快洒脱
第八章:以细微观之,以深远虑之
1.细节决定成败
2.学海无涯,一山还有一山高
3.把握现在,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4.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5.不懈追求,不给自己定底线
6.勤于求知,细于做事
第九章: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1.不为名利所累
2.前半生不怕,后半生不悔
3.让生命随缘
4.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业
5.同流世俗不合污,周旋尘境不流俗
6.生命不在于拥有,而在于有用
第十章:知是行之始,行事知之成
1.意志力是奋斗的血液
2.脚踏实地,不图虚名
3.马上去行动
4.成功不在难易,在于身体力行地去做
5.千里之行,始于当下
第十一章:不迁怒,亦无贰过
1.有错就改,是有良知的表现
2.不要揪着错误不放
3.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4.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
5.悔悟改过之道
第十二章:持纯粹心,做至诚人
1.养心的最好办法是思诚
2.谦让受益,攀比受损
3.不轻怀猜疑之心
4.不要为了行善而行善
5.使自身的诚意达到最高的境界
6.保持本色,出以真情
第十三章:常怀禅心,宠辱不惊
1.心平气和造就人才
2.保持随遇而安的态度
3.寂寞,让心灵成长
4.大智若愚才是真聪明
5.平常心,心平常
第十四章:能容能恕,路窄处让人一步
1.待人处世,忍让为先
2.宽容安抚,以德化怨
3.把诽谤和侮辱作为进取的动力
4.欲得人心,须容人之过
5.气量大一点,生活才能祥和
6.宰相之肚,纳小人之船
第十五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与人为善,暖人暖己
2.每一种善行都有回声
3.大爱无私,至善无痕
4.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5.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6.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第十六章:百善孝为先,孝为人之本
1.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
2.先有诚的心,才有孝的行
3.心存孝道,生活更美好
4.孝顺在当下
5.尽孝不只是养老
6.时刻念父母生养之恩
前言
王阳明,即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朝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心学”创立者。
少年时,王阳明便胸怀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后因体弱多病,接触佛、道思想,并在家乡的“阳明洞”中习道家导引术以养生,因此以“阳明”为号。
青年时,王阳明步入仕途,却因上疏触犯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贬谪至边远山区——贵州龙场。
在龙场任驿丞期间,尽管环境恶劣,居无住所,三餐难以为继,但王阳明依然以坚定的求道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励志修身不已。终于在一个夜晚,领会了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后世至今的一门学说——心学。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开始以讲学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他的心学思想。他认为“心即是理”,只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功夫,将各种蒙蔽心体的闲思杂念拂去,便能认识本心中的“良知”,从而让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以此应事接物,便能心定神明,洞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为,从而事半功倍。后来,王阳明任南赣巡抚,他以超绝的智慧和才干,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剿灭了盘踞江西各郡多年的众多巨寇,并在宁王叛乱的紧急关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仅用四十二天便生擒宁王,平定叛乱。王阳明其以显赫的战功一路升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后谥号文成。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一路坎坷,但他世功显赫,学名昭昭,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显著作为的大家。
王阳明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是心学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和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一切统一于心的。
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行是不能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王阳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是“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让心回到“无善无恶”的明洁本真的状态,是通过主体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致良知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部分。
虽然人心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具备认识万物的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并非明明白白地摆放在那里。因为每个人心中虽然都有一个深藏的宝库,潜力无穷,但由于我们的心灵有时会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所以我们无法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并将其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为自我和物欲蒙蔽,那他不仅不能获得本能的智慧,就连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会丧失。
正确认识自我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获得更高智慧的前提。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心灵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远的地方。因为心境提高了,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提升。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渴望成功,但“成功”究竟该如何定义?什么样的成功才是健全的、持久的、没有副作用的?却很少有人认真想过。在今日国人的心中,成功往往指向一些外在可见的东西,诸如有房,有车,有体面的工作,有丰厚的收人,有和谐的家庭,有相爱的伴侣,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应该说,这样一些关于成功的外在指标不能说是错的。毕竟没有这些东西,任何人也不敢奢谈自己是成功的。然而拥有这些就是“成功”的全部吗?除了上述种种,是否还有什么东西被我们忽略了,而它却恰恰是成功最根本、最不可或缺的基石呢?
王阳明告诉我们,那个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掉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心。
在王阳明看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却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那么我们所获得的成功,终究是不牢靠的,至少是不完整的。因为衡量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除了上述种种外在指标外,还需要一个内在指标,那就是心灵的富足与强大。简言之,成功不仅需要物的累积。更需要心的完善。
为什么成功需要内在指标呢?道理其实很简单。人生是一场长跑,一时的领先并不等于最后的胜利。尤其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陷阱经常会打扮成机遇出现在你面前,而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反掌之间,所以我们身边才会有那么多显赫一时的高官、富豪在一夜之间身败名裂,一无所有。因此,要想拥有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生,要想在人生的长跑中笑到最后,你就要让自己的修为配得上自己的所得,让自己的内在品质配得上自己的外在事功。究竟而言,土豪与贵族的差别,并不只是教养的高低,更在于心灵的贫富。
如果你曾经阅读过一些名人传记,或者曾经有意识地考察过成功者的品质,你一定不难发现,那些真正影响过世界、改变过世界的成功者,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具备上述品质。因此,倘若你不希望自己浑浑噩噩、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倘若你相信真正的成功者必然都是向上向善的,那么或许从现在开始,你便可以参考上述的“品质清单”,拟定一份适合自己的修行计划,由内而外,从心开始,为自己创造一个成功的人生。今天,不论你是一个初入职场的白领,还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精英,你都可以这么做,而且都应该这么做,因为成长是永无止境的,而真正的成功,也应该是永无止境的。
那么,一个致良知的人,或者说一个开启了正能量的人,与芸芸众生究竟会有哪些区别?在面对复杂的世界与多变的人生,在面对生命中或喜或悲、或顺或逆的种种境遇时,这样的人与普通人又有怎样不同的心态、反应和行为呢?耐心阅读这本书,王阳明的心学会告诉我们答案。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1.1心若被困,天下处处是牢笼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
——《传习录》
有一学者患有眼病,心里十分忧戚。王阳明先生说:“你呀,真是贵目贱心。”
王阳明的这番话,足以让看不破的人顿悟。当眼睛有病时,我们会担心忧虑。因此,本是眼睛的事情,现在却要让心受摧残,不正是看重眼睛而轻视心的做法吗?
王阳明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关注眼前的小损失,而忽略了更有价值的事物。我们应该看清大局,珍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因一些琐碎的小事情而影响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犯这种毛病:为了挣钱,拼命地工作。年轻时用身体换钱,老年时又拿钱来治疗因拼命而落下的疾病。我们往往顾此失彼,抓不住人生的重点,经常为了得到鱼目而丢掉手上的珍珠。就好像那些自杀的人,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为了一些眼前的烦恼,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有人会问,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我们能说他不勇敢吗?不能。但话说回来,一个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的人,我们能说他勇敢吗?不能。我们只能为这个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什么事情比活着更重要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人因为遭遇高考落榜,女朋友背叛,于是一心寻死,父母朋友都来劝慰,可他就是听不进去。无奈之下,他的父母只得对他日夜看管,生怕他有个三长两短。
幸好,父亲认识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连忙将他请到家中帮忙劝解儿子。
心理医生见到年轻人后,笑着说:“年轻人,你的勇敢感动了我。但我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选择自杀。第一,自杀并不能令你金榜题名,进入象牙塔。第二,为了一个不爱你的女孩放弃生命,那么,那个爱你的女孩的委屈,谁来安慰?你要是继续活着,或许情况就变了。人都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作为你父亲的朋友,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但我会为你的父母感到难过,他们即将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我甚至已经看到他们风烛残年时的凄凉。”
心理医生说完这番话,就静静地坐在那看着年轻人。
此时的年轻人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情绪已经开始慢慢平复下来。又过了良久,年轻人终于明白过来,决定不再自杀了。
这位心理医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告诉年轻人,人生除了前途、爱情之外,还有生养自己的父母,以及更多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生命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然而我们的心总是被世间的俗事所困扰。迷茫、彷徨,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毫无归属感,这多是因为内心被羁绊。有时候,一点得失都能令我们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此时的我们不正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眼病,害的心也跟着受累吗?只要有心去治,眼病可以治愈,但若因为眼睛而失了心,我们的眼睛还有什么用呢?
电视剧《来不及说我爱你》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心若被困,天下处处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人间天堂。”一个人的心若没有栖息,到哪里都是流浪。
有人说,世界上的人分两种: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幸福的人,并不是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多么一帆风顺,也不是他们的能力多么超群,只是因为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内心,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丽的彩虹,能在一败涂地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看到美好的将来。不幸的人,也并不是缺少运气,更不是老天无眼,给自己的庇佑不够多,只是因为他们的内心被羁绊、行为被困阻,所以才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有一位哲学家,当他还是个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哲学家说:“朋友们住在一块儿,随时都可以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一个个相继成家了,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哲学家一个人,但他每天仍然很快活。
那人又问:“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
“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向它们请教,这怎能不令人高兴呢?”
几年后,哲学家也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那人见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子,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养些花,种些菜。这些乐趣,数之不尽!”
后来,那人遇到哲学家的学生,问道:“你的老师总是那么快乐,可我却觉得,他每次所处的环境并不那么好。”
学生笑着说:“决定一个人快乐与否,不在环境,而在于心境。”
福由心生,境由心造,很多人常常被外境所困,以至于自己的心也常常被困在其中。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心态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生命驾驭你,而你的内心将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拥有什么样的内心,就拥有什么样的生活能量,而这种能量将决定你是否能获得幸福的人生。现在,还在漂泊,还在为未来担心,还在感到前途无望的你知道该怎样迎接以后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