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233页
- 开本:16开 平装
- 出版社:台海
- ISBN:9787516811634
- 作者:谢冬梅
导语
人生的事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其实很简单,就三件——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拿得起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放得下是到家的最高境界,想得开是佛家的最高境界。谢冬梅著的《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跟道家学想得开》从这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引领我们在中国哲学中解决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
内容提要
谢冬梅著的《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跟道家学想得开》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哲理励志感悟,分析中国传统国学最著名的儒家、佛家、道家的人生境界的区别——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求其实就是一句活: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人世的事业。
作者简介
谢寒梅,全国多所重点大学研修班特聘教授,被誉为“中国有使命感的学者”之一,研究专长为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等。至今出版了10部专著以及心灵、国学类畅销书50多部。
目录
【上篇:跟儒家学拿得起】
第一章 抱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帅可夺,而志不可夺
2.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你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3.面对质疑,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4.从身边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5.正确的世界观,是确立目标的前提
6.怨天尤人,不如接纳现状
7.只有自己才是靠得住的
第二章 磨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2.能忍能让,化阻力为动力
3.把工作完成在昨天
4.乐业是职场修炼的最高境界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认识和锻炼自己的“本心”
7.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8.接纳苦难,与快乐交织并行
第三章 豁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2.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
3.欲速则不达
4.行动在先,说话在后
5.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6.学无止境,保持一颗进取心
7.心性专一,有始有终
【中篇:跟佛家学放得下】
第四章 涉世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1.真诚心是菩提心的体
2.请不要吝惜你的赞美
3.把美的形象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
4.不完满才是人生
5.留三分余地与人,留些肚量与己
6.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7.乐道人善,欣赏别人的长处
8.众生都是我们的榜样
第五章 行经幽谷——“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1.只要不执着,就有办法化解
2.参透得失的本质
3.忍辱负重,如饮甘露
4.恐惧是世上最伤人的情绪
5.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
6.人不转我转,我不转心转
7.降低一份欲望,收获一份幸福
第六章 不忘初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1.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2.错误的坚持,就是浪费生命
3.保护好你的忏悔心
4.看淡名利心
5.扫除贪、瞋、痴等污秽心
6.去除不必要的猜疑心
7.勿忘初心,始得善终
【下篇:跟道家学想得开】
第七章 看自己——“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2.巧妙而适度地推荐自己
3.学会“忘我”
4.自知之明比才华更重要
5.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6.留有余地,才能持续发展
7.曲以求全,不做无谓的牺牲
第八章 观天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想好事,好事降临;想坏事,坏事敲门
2.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4.拆掉思维里的墙
5.将复杂的事简单化
6.善于观察,于无形处发掘“有形”
7.穷则变,变则通
8.不必烦恼,方法总比问题多
第九章 品人生——“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得意时莫忘形
2.当于静处品人生
3.淡泊名利,顺其自然
4.宠辱不惊,淡看人生枯荣
5.不争是最高明的“争”
6.功成身退,才是真英雄
7.虚怀若谷,要“慎”也要“重”
第十章 任逍遥——“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1.看淡生死,尊重生命
2.逍遥是一种人生境界
3.别强求别人理解你
4.小事别太较真儿
5.快乐不设限
6.让心放松下来
7.万事随缘,顺其自然
8.不为徒有其表的名声权势放弃自我
前言
所谓“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释、道,其实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对此蒙牛老总牛根生说得很精彩,他说: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开”;儒释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三句话、九个字。
怎样才能“拿得起”?
看这个“儒”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需”,合起来就是“人之所需”。人活世上,有各种精神或生存的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就要去获取,去拿,并且拿到了、拿对了,就是拿得起。
王国维从间词话》中曾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须经过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体现的正是儒家精神,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上高楼,远眺天际,正是踌躇满志,志存高远,高瞻远瞩,一腔抱负。人生,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小溪只能入湖,大河则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拓胸中格局。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事情是需要去做才能成的,成就大的事业,需要大的努力和付出,甚至要经受大的磨难和困苦。这个世间,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什么是“放得下”?
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不就是懂得拒绝,也就是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两点能做到,就是放得下。
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那正是路径所在。
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最初,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所以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还太脆弱,容易被现实击碎。
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一阶段,虽然纠结、挣扎、痛苦,这却恰恰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出来;经历了,才能明白。
第三重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这个时候,就是放下了。
如何才能“想得开”?
道家,是追求超世、讲究自然的,要求心明大道、眼观天地、冷眼看破。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想得开”。
且看这个“道”字——个“走”字旁加一个“首”字,也就是脑袋走或者走脑袋。脑袋走就是动脑子,尽量想透;走脑袋就是依胸中透彻而行,尽量顺应规律。合起来,就是要明道,并依道而行。这种智慧,就是想得开。
哲学大师冯友兰曾提出“人生四重境界”说,其中最高那层境界正是道家境界,也是路径所在。
一是自然境界。有些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社会的风俗习惯,而对所做的事并不明白或者不太明白。这种“自然”并非道家那个自然,而是指混沌、盲目、原始,那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就是这种人。
二是功利境界。有些人,会为了利己而主动去思考和做事,虽然未必不道德,却必定是功利的,而且很容易走向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三是道德境界。有的人,已经超越了自身,而开始考虑利人,譬如为了道义、公益、众生福祉而去做事。他们的眼界已经超越自身而投向世间,胸中气象和站立高度已经抵达精神层次。
四是天地境界。当一个人的视野放到了整个天地宇宙,目光投向了万物根本,他就抵达了天人合一。这时他已经不需要动脑子了,因为天地宇宙就是他的脑子,已经事事洞明,就像电脑连接到了互联网。这种境界正是道家境界。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
综上:儒家拿得起、佛家放得下、道家想得开,合起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
这,也正是南怀瑾所说的人生最高境界: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本书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哲理励志感悟,分析中国传统国学最著名的儒家、佛家、道家的人生境界的区别,跟儒家学拿得起,跟佛家学放得下,跟道家学想得开!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对于冷嘲热讽,孔子反问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不正是君子的风范吗?
孔子周游列国,想把他的政治主张加以推广,结果却处处碰壁。在周游的途中遇到的许多人,如城门的看门人、耕田的农夫等,都对孔子表示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
一次,子路外出办事,因晚归而在城外过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进城,守门人问他:“你从哪里来?”
子路回答说:“我从孔丘那里来。”
守门人便挖苦道:“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还要去做的人吗?”
还有一次,孔子与弟子找不到渡口,见路边有两个耕田的人,便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里。
这两个耕田的人,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子路先向长沮打听。长沮问子路:“那位驾车的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又问:“是鲁国的那位孔丘吗?”
子路回答:“是的。”
于是长沮便讥讽道:“他不是‘圣人’吗?难道还不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见长沮如此态度,便去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谁?”
子路回答:“我是子路。”
桀溺又问:“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回答:“是的。”
桀溺便说:“社会纷乱就像滔滔的洪水一样弥漫,谁能把纷乱的社会变革过来呢?与其跟着像孔子这样躲避坏人的人东奔西走,倒不如跟着我们这样避于世外的人隐居不出来呢!”
说完,便不再理会子路,自顾耕田了。
这样的事例很多。然而,孔子并不因为人们不理解他、嘲笑他而生气、怨恨。他瞳得冷静地面对嘲笑,懂得如何在嘲笑中认可自我。他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虽然一时不能被人理解,但时间将会证明一切。
子路碰了长沮、桀溺的钉子之后,回去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人总该有责任的,怎么能自顾隐居山林跟鸟兽同群呢?我不去跟人群打交道,又跟谁去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有道,我也就不必如此栖栖惶惶,同你们一起寻求改革了。”
然而大多数人却无法做到这样的豁达,他们在不被人肯定的时候往往容易自我否定。一旦遭到较大的打击和失利,马上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抱怨自己的处境,降低自己的目标,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其实,除非你放弃自己,否则,没有谁可以真正让你一无所有!
即使别人再强势,剥夺的也只是你的某一个或者某一段时间的机会,那些压迫性的影响仅能让你暂时没有收获。此刻的你,只要不是自己仰身倒下,一定还有更多的选择在等待你的尝试。
贝多芬在被世人认可之前,曾拜在交响乐之父海登的门下学习。和大多数学生不同的是,贝多芬并未被老师头顶的光环所威慑,反而总想进行一些突破性的尝试,改变古老的、墨守成规的创作乐风,让音乐解脱束缚。由于彼此固执己见,贝多芬和海登经常争吵不休。而率直的贝多芬觉得并未从老师那里学到更有用的技巧和方法,于是他就在独立创作的《第二交响乐》上只写上自己的名字,按照常规,他创作的曲谱也要写上海登的名字。这让海登十分恼怒,于是辞退了这个胆大妄为的学生。
然而.就像贝多芬所说:“一匹奔腾的骏马绝不会让苍蝇叮了几口后就裹足不前!”面对众人的批评,尽管充满了痛苦和困惑,贝多芬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搏击和对抗,让新音乐的风格蓬勃发展。
再次出发后,贝多芬不断进行音乐革新,然而他招致的攻击也越来越多。但他没有花费时间去争辩和苦恼,而是跳过这些苛刻的指责,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谱写出更多、更优美的乐章,赢得了世界的尊敬与热爱。
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一个人跟随命运的波浪,把握机遇而创造成功。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自己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你的态度,因此,当你想获取别人的肯定时,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价值,让你从平凡中脱颖而出。要知道,即使轻渺如一阵细风,但你永不放弃,一路积累能量,最后就是高山大河也会被你的凶猛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