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227页
- 开本:16开 平装
- 出版社:台海
- ISBN:9787516809082
- 作者:欧阳彦之
导语
明朝一哥王阳明,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晚清重臣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内圣外王二十四心法,降龙伏虎十八其经!察神骨审气色,相遍天下豪杰,罗尽华夏英才!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用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当代中国人精气神的一本著作。
《知行合一王阳明修身养性曾国藩》由欧阳彦之著。
内容提要
由欧阳彦之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修身养性曾国藩》集王阳明和曾国藩的精华于一炉,将他们立世、做人、修身密切相关的语录精华采撷,并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解释,辅以经典的古今中外事例论证。对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作者简介
欧阳彦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国学方面的研究。同时历任中港深多家公司经理人、顾问和董事,擅长从历史中求证如何走出“中国式的困境”。在培训中,他的风格独树一帜:“有趣、有道、有料、有效”,为无数渴望成功的读者和企业奉上了开启美满人生之门的金钥匙。
目录
上篇:知行合一王阳明
第一章 心学内涵一一此心光明 内圣外王
1 你的内心 决定你的生活能量
2 敞开胸怀 不被俗世尘埃所扰
3 真诚是心的本体
4 猜疑别人 就是怀疑自己
5 使自身的诚意达到最高的境界
6 保持本色 无违我心
7 看破繁华 不动于心
8 与其埋怨 不如转变心态
第二章 心学价值一一知善知恶 能容能恕
1 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2 斤斤计较之辈 难成大事
3 与人为善 暖人暖己
4 大爱无私 至善无痕
5 将心比心 椎己及人
6 利他方能自利,害人终会害己
7 不要揪着错误不放
8。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
第三章 心学力量一一知行合一 撬动天地
1 不立志,则一事无成
2 目标正确 才能走对路
3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4 切莫好高骛远害了自己
5 意志力是你奋斗的血液
6 说一尺 不如行一寸
7 着眼于当下 而不是妄图将来
8 不忙不乱 不骄不躁
第四章 心学管理一一不困于心 不乱于行
1 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
2 静察己过 勿论人非
3 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心慌乱
4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5 寂寞 让心灵成长
6 大巧若拙 大智若愚
7 不争才是最大的争
第五章 养心之道一一宠辱不惊 去留随意
1 随遇而安 淡定从容
2 平常心 心平常
3 用微笑面对生活
4 财富是外形、心才是快乐的根
5 幸福源自内心的简约
6 以出世的心境做人世的事业
7 前半生不要怕 后半生不要悔
下篇:修身养性曾国藩
第六章 恒字功夫一一当时 挺住就好了
1 “恒心”的二层涵义
2 “缓”字的妙处
3 把“屡战屡败”换成“屡败屡战”
4 人生沉浮 全凭一个“挺”字
5 深藏不露 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6 以退为进是真智慧
7 坚守自己的屈伸原则
8 身处顺境 更需要保持低调
第七章 治家功夫一一敬亲齐家 方能事业有成
l 孝敬父母其实很简单
2 让子女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
3 给孩子留财 不如教孩子谋财
4 “耕读传家”的思想
5 存些积蓄以备不时之需
6 乐善好施 做金钱的主人
7 子女联姻 品德为上
第八章 待人功夫一一以诚以恕 结交良朋好友
1 待人以诚以恕
2 给人留面子 就是给自己留余地
3 肩旨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 无不退己而让人
4 抱残守缺 不求完美
5 选择朋友,就是选择自己的命运
6 结交对你有帮助的人
7 交友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8 识别朋友的真伪
第九章 识人功夫一一德才兼备,打造和谐团队
1 透过“眼神”辨人
2 结合人的肢体语言识人
3 声音暴露你的喜怒哀乐
4 气场决定你的“来路”
5 知人善任 要做到“五不”
6 管理人才,两手都要硬
7 用铁的纪律约束每一个成员
8 把握激励的艺术
第十章 养身功夫一一形神共养 心理平衡是健康的基石
1 养生先养心
2 慎独则心安
3 治身不静则身危
4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5 少吃多活动
6 养生六事
7 早起为养生第一秘诀
8 多亲近大自然
前言
近现代有种说法:中国圣人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王、曾二人为何得到这样高的评价?
王阳明天资异于常人,是百年难出一个的奇才。
曾国藩则以中等之资,凭着吃得苦、耐得烦,在一片夹缝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后人对两位奇人的评价都很高,关于谁是“千古第一完人”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
与曾国藩相比,王阳明很有自己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曾国藩的思想是为其做官服务的,“怎样做官”“怎样做大官“怎样做稳官”始终是其考虑的核心问题,他的为民、忠君等都是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而王阳明不同,王阳明有自己的社会理想,对个人、国家、历史、社会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服务的。当做官与这个理想有冲突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王阳明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心学体系,他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曾有学生问他,为什么圣人那么聪明。好像什么都知道。他回答,是因为圣人掌握了理。王阳明能够解答那么多世间难题,也是因为他掌握了理。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由心而动。心不动,则一切都不存在,也对心之主无意义。所以,没有必要去追求远方的东西,也没有必要去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名利之类,都是身外之物,何必让心为之所累呢?得到了名利,改变了内心,未必能有快乐。这就使得王阳明始终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事情,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对待任何屈辱都处之坦然。
王阳明还提出,圣人之道,内心自足。这就要求人要获得圣人的境界,不需要去读四书,也不要去抄袭古人,更不要盲目照抄上级,而要根据自己内心的良知,用自己的实践去回答、去探求。良知藏于内心,只要自己愿意找,就能越找越多。既然只要愿意找,都能找到,那就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这就高度重视了实践的作用。
所以,王阳明的学问是重视实践的学问。按照王阳明的理论,人人都会充满自信(因为人人都能成为圣人),人人都会高度重视行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学问有了根基,有了行动力。纵观王阳明一生的行为,可以说,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始终是他的目标。
曾国藩以一介文人出身,手无缚鸡之力,却创建和领导了湘军。通过卓有成效的训练和残酷的战争考验,湘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击败了如日中天的太平军,终结了太平天国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是如何打造出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团队?其中的秘诀非常值得创业者和管理者学习与借鉴。
曾国藩能在功高震主的危机面前躲过“狡兔死,走狗烹”的劫难,并游刃于天地之间,凭的全是他那刚柔并济、方圓兼备的处世哲学。作为方圓性格最典型的代表,曾国藩总能因人、因势、因时而变,极尽中庸性格之精髓。想要在为人处世上如鱼得水者,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刚柔相济的中庸哲学。
另外,每一个想要修炼内心增进智慧的普通人。都可以从他身上学到明理之道。曾国藩能官场得志,事业大成,跟他的好学密不可分。他终身学习,日夜苦读,博览群书,钻研理学。这些修心增智的有效方法很值得我们这些后世人效仿。
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有远大目标和人生抱负的人,懂得不断完善自己。他们知道,今天的每一点改变都是为将来实现更大目标的一种积蓄和准备,等到时机成熟,就能一飞冲天。
本书集王阳明和曾国藩的智慧精华于一炉,将他们立世、做人、修身密切相关的语录精华釆撷,并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解释,辅以经典的古今中外事例论证,
读它就像与一位睿智的老者交谈,就像与一位值得敬佩的对手较量,就像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重新寻找真正的自我,这对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王阳明在这里告诫我们,不要只关注眼前的小损失,而忽略了更有价值的事物。我们应该懂得珍惜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看清大局,不要为了一些琐事和小烦恼而影响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犯这种毛病。为了挣钱,拼命地工作。年轻时用身体来换钱,老年时又拿钱来拯救千疮百孔的身体。我们总是顾此失彼,为了得到鱼目而丢掉手上的珍珠,抓不住人生的重点。打开网络或电视,我们总能看到各种自杀的新闻,这种为了眼前的烦恼而丢弃生命的做法实在愚蠢之极。
一个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的人,我们能说他勇敢吗?不能。我们只能为这个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有什么事情能比我们活着更重要呢?
一个年轻人接连遭遇高考落榜、女友背叛,在这堂重打击之下,他一心寻死,父母朋友都来劝,可他就是听不进去,害得爸妈只得日夜看管,生怕他有个三长两短。
幸好,父亲认识一位出色的心理医生,将他请到家中帮忙劝解。
心理医生见到年轻人,笑着说:“年轻人,你的勇敢感动了我。但我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选择自杀。第一,自杀并不能令你金榜题名,进入象牙塔。第二,为一个不爱你的女孩放弃生命,那个爱你的女孩的委屈,谁来安慰呢?可是,如果你还活着,情况或许就会有所改变。人都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作为你父亲的朋友,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我会为你的父母感到难过,他们即将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我甚至已经看到他们风烛残年的凄凉。”
心理医生说完,静静地等待年轻人的选择。
在心理医生的开导下,年轻人已经产生了动摇。又过了良久,年轻人终于平静了下来,放弃了自杀,决定重新开始。
这位心理医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年轻人明白了活着不只是为了金榜题名,不只是为了女朋友,还有生他养他的父母,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生命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我们的心总是被世间的俗事所困扰,迷茫、彷徨,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毫无归属感,这多是因为内心被羁绊。有时候,一点得失都能令我们陷人万劫不复的境地。此时的我们不正是因为一个小小的眼病,害得心也跟着受累吗?只要有心去治,眼病可以治愈,但若是没有了心,眼睛还有什么用呢?
电视剧《来不及说我爱你)中有一句话:“心若被困,天下处处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人间天堂。”说得多好。心若没有栖息,到哪里都是流浪。
有人把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种: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幸福的人,并不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有多么一帆风顺,也不是他们的能力有多么超群,而只是因为他们善于控制自己的内心,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丽的彩虹,甚至能在一败涂地中看到美好的将来,并时刻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为暂时的困厄而沮丧。不幸的人,也并不是缺少运气,更不是老天无眼,给自己的保佑不够多,只是内心被羁、行为被困,所以才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有一位哲学家,当他是单身汉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小屋里。尽管生活非常不便,但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乐的?”
哲学家说:“朋友们在一块儿。随时可以交流感情,这难道不值得高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