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1078页
- 开本:16开 平装
- 出版社:南京大学
- ISBN:9787305153853
- 作者:老舍|总主编:舒乙.
导语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能纯熟地驾驭语言,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细节真实,再加之语言讽刺幽默,诙谐轻松,作品深受人民喜爱。
《老舍儿童文学全集(共4册)》由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担任总顾问关作序推荐,老舍之子、著名作家、学者舒乙先生作序推荐!
内容提要
《老舍儿童文学全集(共4册)》是老舍先生作品《小坡的生日》、《正红旗下》、《牛天赐传》、《宝船》四本书的合集。
媒体推荐
老舍先生是大作家,他就善于用大手笔写儿童文学作品,这部由眉睫先生主编的我国第一部《老舍儿童文学全集》,就是一个明显的无庸置疑的好证明。
——老舍之子舒乙
这套“大师童书系列”的出版,对于以往儿童文学史话语中的“儿童文学”概念,作出了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主编眉睫是依据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念,衡量,筛选作品,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建构出了这样一个大师级别的儿童文学世界。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924年远赴英国留学,执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归国后曾在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书。194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8月24日,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目录
《正红旗下》
正红旗下
猫城记
《小坡的生日》
小坡的生日
开市大吉
歪毛儿
月牙儿
阳光
八太爷
小铃儿
抓药
新爱弥耳
《牛天赐传》
天官赐福
歪打正着
子孙万代
钩儿套圈
解放时期
哗啷棒儿
两种生活
男女分座
换毛的鸡
开市大吉
没有面子
教育专家
领文凭去
桃园结义
天罗地网
一命身亡
到乡间去
月牙太太
诗人商人
红半个天
人面桃花
家败人亡
隐士卖梨
狗长犄角
《宝船》
散文
一些印象(节选)
非正式的公园
趵突泉的欣赏
小麻雀
春风
小动物们
小动物们(鸽)续
想北平
大明湖之春
五月的青岛
宗月大师
母鸡
我的母亲
养花
北京的春节
猫
内蒙风光(节选)
抬头见喜
小人物自述
小型的复活(自传之一章)
入会誓词
生日
诗人
自述
文牛
童话
小白鼠
小木头人
儿童剧
宝船
青蛙骑手
前言
序
舒乙
老舍先生喜欢小孩,在他还是单身汉的时候就如此,到老了,还是这样。他是个和儿童文学有缘的人。
有一次,在青岛,那是1934年左右的事情,给中学生讲演,老舍先生说:“我比较满意的,要算《小坡的生日》,因为我的个性,喜欢小孩,现在虽然到中年,小孩的天真,还有些保留着,天真烂漫,写得较为真切。以后对这类作品,还多加努力。”
这段话,可以当作《老舍儿童文学全集》的真正“序”,是了解老舍儿童文学的总纲。
老舍先生是学师范的,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相当于高中毕业,直接被派去当小学校长,以后,一直到1937年底,都是教书的,教小学、中学和大学,包括到英国去,也是教书,而不是留学。他的一生,有半辈子,是在学校里,和小孩子,和青少年们在一起。
1921年,他当了京师教育局的北郊劝学员,工资拿到每月二百元,收入非常丰厚,是一个富有的地方教育官,负责管理北京北郊的所有私塾。干了两年,突然主动辞职,跑到天津南开中学去教书,薪水降为每月四十多元,但他心甘情愿,因为整天可以和孩子们待在一起,愉快、轻松、无忧无虑,自己也跟着显得朝气勃勃了。这个决策成了他的人生转折点,至关重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舍先生热爱小孩子的个性。
这种特殊的天性导致老舍先生一辈子都在关心儿童文学,都在身体力行,为儿童创作作品,由第一篇作品开始,直至生命最后年月;虽然,他并没有被冠以“儿童文学作家”的头衔。
其实,他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在这个领域里的成就也足可以让他的名字和那些最杰出的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作家的名字并列。
还是在那次给青岛中学的讲演中,他提到他的第一篇作品:“我在南开中学教书,因为同人中多喜欢写小说的,我也写过一篇,这是十二年前的事,那篇稿子早已丢了。”现在,在1922年《南开季刊》第2、3期合刊上,找到了署名“舍予”的短篇小说《小铃儿》。那是描写一位小学生为给在南京战死的父亲复仇,每天练习拳脚,准备着长大以后打小日本,雪国耻。
老舍先生正规的大部头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前面提到的那部《小坡的生日》,那是1929年在新加坡开始创作的。在新加坡完成了四分之三,回到上海,住在郑振铎先生家完成的。他自己满意这部作品的原因是两个:一个是如他自己所说:“我自己把白话拿定了,能以最简单的言语写一切东西了。这本小说在文字上给我回国以后的作品打下了基础,我不再怕白话了;我明白了这点白话的力量。”另一个原因是老舍先生深喜自己还未全失去赤子之心,虽然那时,他已三十多岁了。他觉得写这样的书,使他年轻,使他快活,他愿永远做“孩子头儿”。
1934年,老舍先生在济南创作了一部名为《牛天赐传》的长篇小说,它的“书胆”是一个小孩儿,名牛天赐。这部小说是写小孩儿的,主人公是小孩儿,但并不是写给儿童看的,是写给大人们看的;不过,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关乎儿童的教育和培养的。这个主题是老舍先生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他说:“我对小孩子是非常感觉趣味,而且最有同情心的。……对小孩子,我就一律的看待,小孩子都可爱。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其中的每一个都值得我们替他呼冤,代他想办法。可是小孩子就更可怜,不但是无衣无食,就是打扮得马褂帽头像小老头的也可怜,牛天赐是属于后者的。”
抗战时期,老舍先生写过抗战儿歌,写过名字叫《小木头人》的童话,都是为了宣传抗战。
1949年底,老舍先生由美国回到北京,开始了他的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以写话剧剧本为主。他注意到,当时儿童文学比较弱,于是,他就和在中国作家协会当领导的作家同行们一起,向全国作家发起了一个运动,号召每位作家都要为儿童起码创作一部作品。他自己以身作则,写了一出三幕五场儿童剧,名字叫《宝船》,发表在1960年3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它是根据江苏铜山民间故事编的童话剧。这出戏先是由木偶剧团演出,后来于1962年6月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老舍先生多次去剧院朗诵剧本,坐在观众席里和小朋友一起观看演出。看见小观众在台底下笑,他也笑,看见小观众为台上的王小二、大白猫、大蚂蚁、大蜜蜂、仙鹤着急,他心中暗暗觉着得意,觉得他还有资格当“孩子头儿”。当时他还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儿童剧的语言》,强调作者要先体验儿童的心理状态,而后才能创造出浅明而有教育性的语言。
老舍先生晚年,除了话剧和曲艺之外,他还致力于歌剧的创作。他一气写了三部歌剧,其中1960年6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歌剧童话《青蛙骑手》,是根据藏族同名民间故事改编的。
纵观世界上的文学创作,有一条可以成为规律性的文学现象格外令人注目,那就是大作家们几乎无一例外,会给儿童写文学作品,如俄国的普希金和列夫·托尔斯泰,我国“五四”时期的一批先行者如鲁迅先生、陈独秀先生,也是如此。他们非常注意儿童的健康身心发展,注意儿童的早期教育,亲自写童话,编儿童教育课本,流行于世,成为经典。老舍先生是大作家,他就善于用大手笔写儿童文学作品,这部由眉睫先生主编的我国第一套《老舍儿童文学全集》,就是一个明显的毋庸置疑的好证明。
我对它的出版表示祝贺,以为是一件大好事,大善事,大喜事!
2015年初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假若我姑母和我大姐的婆母现在还活着,我相信她们还会时常争辩:到底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我的母亲是因生我而昏迷过去了呢,还是她受了煤气。
幸而这两位老太太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到时候就被亲友们护送到坟地里去;要不然,不论我庆祝自己的花甲之喜,还是古稀大寿,我心中都不会十分平安。是呀,假若大姐婆婆的说法十分正确,我便根本不存在啊!
似乎有声明一下的必要:我生的迟了些,而大姐又出阁早了些,所以我一出世,大姐已有了婆婆,而且是一位有比金刚石还坚硬的成见的婆婆。是,她的成见是那么深,我简直地不敢叫她看见我。只要她一眼看到我,她便立刻把屋门和窗子都打开,往外散放煤气!
还要声明一下:这并不是为来个对比,贬低大姐婆婆,以便高抬我的姑母。那用不着。说真的,姑母对于我的存在与否,并不十分关心;要不然,到后来,她的烟袋锅子为什么常常敲在我的头上,便有些费解了。是呀,我长着一个脑袋,不是一块破砖头!
尽管如此,姑母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我大姐的婆婆进行激辩。按照她的说法,我的母亲是因为生我,失血过多,而昏了过去的。据我后来调查,姑母的说法颇为正确,因为自从她中年居孀以后,就搬到我家来住,不可能不掌握些第一手的消息与资料。我的啼哭,吵得她不能安眠。那么,我一定不会是一股煤气!
我也调查清楚:自从姑母搬到我家来,虽然各过各的日子,她可是以大姑子的名义支使我的母亲给她沏茶灌水,擦桌子扫地,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她的确应该心安理得,我也不便给她造谣:想想看,在那年月,一位大姑子而不欺负兄弟媳妇,还怎么算作大姑子呢?
在我降生前后,母亲当然不可能照常伺候大姑子,这就难怪在我还没落草儿,姑母便对我不大满意了。不过,不管她多么自私,我可也不能不多少地感激她:假若不是她肯和大姐婆婆力战,甚至于混战,我的生日与时辰也许会发生些混乱,其说不一了。我舍不得那个良辰吉日!
那的确是良辰吉日!就是到后来,姑母在敲了我三烟锅子之后,她也不能不稍加考虑,应否继续努力。她不能不想想,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全北京的人,包括着皇上和文武大臣,都在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呀!
在那年代,北京在没有月色的夜间,实在黑的可怕。大街上没有电灯,小胡同里也没有个亮儿,人们晚间出去若不打着灯笼,就会越走越怕,越怕越慌,迷失在黑暗里,找不着家。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按照那时代的科学说法,这叫作“鬼打墙”。
可是,在我降生的那一晚上,全北京的男女,千真万确,没有一个遇上。“鬼打墙”的!当然,那一晚上,在这儿或那儿,也有饿死的、冻死的,和被杀死的。但是,这都与鬼毫无关系。鬼,不管多么顽强的鬼,在那一晚上都在家里休息,不敢出来,也就无从给夜行客打一堵墙,欣赏他们来回转圈圈了。
大街上有多少卖糖瓜与关东糖的呀!天一黑,他们便点上灯笼,把摊子或车子照得亮堂堂的。天越黑,他们吆喝的越起劲,洪亮而急切。过了定更,大家就差不多祭完了灶王,糖还卖给谁去呢!就凭这一片卖糖的声音,那么洪亮,那么急切,胆子最大的鬼也不敢轻易出来,更甭说那些胆子不大的了——据说,鬼也有胆量很小很小的。
再听吧,从五六点钟起,已有稀疏的爆竹声。到了酉时左右(就是我降生的伟大时辰),连铺户带人家一齐放起鞭炮,不用说鬼,就连黑、黄、大、小的狗都吓得躲在屋里打哆嗦。花炮的光亮冲破了黑暗的天空,一闪一闪,能够使人看见远处的树梢儿。每家院子里都亮那么一阵:把灶王像请到院中来,燃起高香与柏枝,灶王就急忙吃点关东糖,化为灰烬,飞上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