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队与野猪队(陈伯吹儿童文学文集)/大师童书系列

导语    陈伯吹,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他把毕业精力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对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做了杰出的贡献。     《飞虎队与野猪队(陈伯吹儿童文学文集)/大师童书系列》收录了作者的小说作品。内容提要  &nb

24.80原价¥29.00元
库存 10000
  • 页数:217页
  • 开本:16开 平装
  • 出版社:南京大学
  • ISBN:9787305176593
  • 作者:陈伯吹|总主编:眉

导语

    陈伯吹,中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他把毕业精力奉献给儿童文学事业,是中国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对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做了杰出的贡献。 
    《飞虎队与野猪队(陈伯吹儿童文学文集)/大师童书系列》收录了作者的小说作品。

内容提要

    《飞虎队与野猪队(陈伯吹儿童文学文集)/大师童书系列》为儿童小说集,收录了《穷孩子》《华家的儿子》《飞虎队和野猪队》《一个真正快乐的小伙子》《小玲玲养鸭》《为了中队的荣誉》等著名篇目。小说不仅展现了儿童心理,也对儿童生活进行了关注与描摹,展现了不同时期儿童的境况。体现了陈伯吹对儿童生活和儿童心理的长期关注,并展现了他对于儿童深切的爱。阅读本书,可以深刻体会到现今生活的美好,让儿童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目录

穷孩子
华家的儿子
小玲玲养鸭
桥那边的海豹
有一位好叔叔
红舰队和渔船队
飞虎队与野猪队

前言

    儿童文学是什么?我相信对这个问题的追问,要比对“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问更为普遍。在中国儿童文学界,对这问题给出的定义有很多种:
    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蒋风著:《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方卫平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对儿童文学最简明的界说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文学。
    ——吴其南主编:《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大人写给小孩看的文学。
    ——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
    应该说,上述四种儿童文学的定义都明白易懂,而且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解。我自己也写过《儿童文学概论》一书,在写作过程中,我回避了给儿童文学下明白易懂的定义这一方式,而是提出了一个儿童文学成立的公式——“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想通过对这一公式的阐释,来回答“儿童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我在书中t详.——
    我提出这个公式的前提是否定“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两个公式。
    在儿童文学的生成中,成人是否专门为儿童创作并不是使作品成为儿童文学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不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却成为儿童文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至为重要的是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建立双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我在这个公式中不用加法而用乘法,是要表达在儿童文学中“儿童”和“成人’之间不是相向而踞,可以分隔、孤立,没有交流、融合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成关系。儿童文学的独特性、复杂性、艺术可能、艺术魅力正在这里。
    这个公式里的“文学”,一经与“儿童”和“成人’相乘也不再是已有的一般文学,而变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即儿童文学。
    在儿童文学的生成中,“儿童”、“成人’’都是无法恒定的,具有无限可能的变量。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我提出的公式里,“儿童”、“成人”、“文学”的数值均至少等于或大于2,这样,它才有别于“儿童文学=儿童+成人+文学”这个公式,即它的结果至少不是6,而是8,如果“儿童”、“成人’、“文学”的数值是3,那就不是加法结果的9,而是乘法结果的27。可见“儿童”、“成人,’的精神内涵越丰富,“相乘”之后的儿童文学的能量就越大。
    一旦儿童和成人这两种存在,通过文学的形式,走向对话、交流、融合、互动,形成相互赠予的关系,儿童文学就会出现极有能量的艺术生成。 
    …… 
    还应该认识到,在儿童文学“对世界的描述”的话语中,也存在着创造“真理”(观念)和陈述“世界”(事实)这两种语言。创造“真理”的语言是主观的,可是陈述“世界”(事实)的语言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儿童文学言说者对主观的观念可以创造(建构),但是,对客观的事实却不能创造(建构),而只能发现(陈述)。 
    比如,周作人有没有接受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把它转述为儿童本位论,这不是“真理”,有待研究者去“创造”(“制造”),而是“世界”即客观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个事实,有待研究者去“发现”。“发现”就要有行动、有过程,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证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必须有美洲大陆这个“世界”“存在那里”。同样道理,研究者如果发现周作人接受了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并把它转述为儿童本位论,必须有“事实”(“世界”)“存在那里”。这个“事实”就存在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献资料之中。 
    作品是以什么性质和形式存在,是一个观念中的形态,是作家的文本预设与读者的接受和建构共同“对话”、商谈的结果。如果一部(一篇)作品被某人认定为儿童文学作品,那一定是那部(那篇)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与某人的儿童文学观念发生了契合。儿童文学的观念不同,就会划分出不同的儿童文学版图。 
    作为“大师童书系列”(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的序文,我花了如此多的篇幅谈论儿童文学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现代”思想意识建构的一个观念,为的就是避免陷入这套书系所选作品是不是“实体”的儿童文学这一认识论的误区,进而认识到该书系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我感到,这套“大师童书系列”的出版,对于以往儿童文学史话语中的“儿童文学”概念,做出了内涵和外延上的拓展。编者是依据自己的儿童文学观念,衡量、筛选作品,并进行适当的分类,建构出了这样一个大师级别的儿童文学世界。如果由另一位儿童文学学者来编选此类书系,所呈现的一定会是有所不同的面貌。从选文来看,这套书系运用的是一个更为宽泛的“儿童文学”概念——可以给儿童阅读的文学。这一选文思路,不仅对于儿童文学理论、史论研究者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会给儿童读者呈现出一片具有广阔性和纵深度的阅读风景。 
    我由衷地祝贺“中国儿童文学大师全集书系”的面世1 
    2015年4月16日 
    于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二
    一夜是这样的过去了。
    阳光带到大地上来的消息:风已狂得疲倦了,要去息息啦;雨自己也下得难为情了,一连玩了这么多天,不怕人们讨厌?因此决定也去歇歇,选定了日子再来;让雪一个人独自飘,自然也太乏趣,只好停着,虽则它想多下些,最好下个三尺,叫世界换一个新样子瞧瞧,这倒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儿。
    孩子从那时候起,竟没有闭过一刻的眼,这也许是为了没有棉被太冷了的缘故。当他在地铺上冷得瑟瑟发抖的时候,他竭力地忍耐着,自己勉励着自己:
    ‘链这一点冷都不能忍耐了么,将来还能干什么事?”
    他这样一刻一刻地挨过去,真是不容易。
    下半夜的天气,分外来得冷。从门缝里、墙隙里,射进来的冷风,好比一把小剪刀,飞进来剪开了他的皮肤、骨头。他一边忍耐着,一边齿战、股栗,到后来再也挨不下去了。
    “起来吧!睡着干什么的?这样躺着挨冷,不是太笨吗?我尽可以做点工作来暖热自己的身子的!”
    他这样低低地喊了出来,坐起身体,向暗黑的空洞里望了一望,望不出什么来,他是恐怕惊动了客人和他的母亲。起身之后轻轻地摸过一边,在窗缝里窥见了黑天里的小星,知道明天一定是晴天了,因此,他就开始他的工作。
    三四天前,风潮吹得最大的一天,离他家不远的一棵老松树被拔起了,他就冒着风雨把它拖了回来,用刀砍去了它的枝叶,用来做煮饭的燃料,剩下的巨干以及巨枝,锯断了堆在一边,预备天晴时,劈成柴爿出售。现在,一柄小斧子,拿在他手里,轻轻地劈着,将树干劈成一片片的,再用稻草搓成了绳索,捆缚在一起,才好挑了到村镇上去卖。
    他努力地劈着,手臂暖了,不多一会,全身都暖了,最后,额上淌着汗珠。辛苦驱走了寒冷,胜如燃烧起满炉的火呢。
    劈呀、劈呀,大段的松树干,在斧头底下粉身碎骨,撕削成片片。看看快要劈完了,阳光也照耀在屋顶上来访问这位辛苦的小工人了。
    客人自以为醒得很早,张开眼睛来看时,屋子里还未亮透,仅有几条微光,从有了洞的茅屋顶上射进来,像几枚发光的钢针。但是,怎么?他急急地坐了起来,细细地听,细细地瞧,什么东西在屋角里低低地发响?随后他发现了一个黑影,在模糊地摇动着,一晃一晃的。
    “啊,天哪,是什么东西呀9”
    他心里害怕起来,只是张大了眼睛,怔怔地向黑暗里发呆。
    “先生,起得早呀!”
    这一声,才使他明白这黑影是谁。于是他立刻放心快活起来,大声答应着:
    “哦——不,你比我更早了呢!”
    “还可以躺一会儿,还没有听到鸡啼呢。”
    “哦——不,我要起早赶我的路程呢。”
    客人说着,一边披上衣服,扣着纽子,一边仍和孩子谈天:
    “你在那里干些什么呢?”
    这时候,孩子正在把柴爿叠整齐了缚成两捆,但是客人望过去依旧看不清什么,也许是屋子太暗了吧。
    “我劈好了柴爿在捆缚着呢。”
    “啊,你真太辛苦了,这么早的早晨,这么冷的天气。”
    “那,那是很好的呀。天冷,劈劈柴,身体就不知不觉地暖和起来啦!”
    孩子笑笑,在他回答的声音里,听不出一些苦痛的调子。
    “你说的话是不错,但我总觉得你过于辛苦了些。”
    孩子仍旧很快乐,脸上仍旧满是笑容,用愉快的声音回答客人:
    “不,辛苦会使身体锻炼得好呀;整天游玩,也要厌倦的哕。”
    “你不怕吃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