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216页
- 开本:16开 平装
- 出版社:中央编译
- ISBN:9787511718952
- 作者:吴万夫
导语
朋友,你如果很久没被感动了,你如果觉得生活中可以感动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那请你轻轻翻阅本书,我坚信你一定会被书中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
体验不到苦难的心灵是肤浅的,体验不到幸福的心灵是空虚的。
因为无数真切的感动,我们的生命才无怨无悔!
启迪青春、激扬人生的励志美文;温暖在手、点滴在心的智慧读本。
《给心灵通通风(精华版)/读者文摘》感动心灵的饕餮盛宴,荡气回肠的文化大餐,
《给心灵通通风(精华版)/读者文摘》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最纯美动人的美文佳作,
《给心灵通通风(精华版)/读者文摘》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当下最顶尖的力量。
本书由吴万夫著。
内容提要
《给心灵通通风(精华版)/读者文摘》由吴万夫著,本书精选作者的精品之作,向读者展示生活中的动人瞬间。故事精彩,给人心灵深刻的启迪。人生是一道风景,人每时每刻都活在风景中,人本身也是一道或优美或灵动的风景。细细感悟人生的瞬间风景,你会心灵一颤,微笑、思考,并得到激励。
《给心灵通通风(精华版)/读者文摘》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多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主编等职务,现供职于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迄今已在《四川文学》《飞天》《雨花》《中国文化报》《文艺报》等全国数百家报刊发表作品逾百万字。小说处女作《阿香》1992年被郑州电视台拍摄成电视剧。发表作品获各类文学奖项40余次。数篇作品被译介至加拿大、土耳其等国。已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金土》《生命的支撑》《捡回的忧伤》等5部。
目录
第一辑 向着梦的地方去
泪光中的微笑
塑造父亲
我欠母亲一顿揍
想起儿时看电影
人在屋檐下
哭泣的虎子
燃烧的童年
向着梦的地方去
活着为什么
童年的“文化衫”
再看父亲一眼
曾经有过的风景
修鞋老张的一片天
难忘片断
行走的泥土
接站·铅笔及其他
今生债未了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
第二辑 怀念水莲
亦师亦友孙方友
我有一张石祥先生的名片
我的文友周鹏飞
一路豪情一路歌
孙禾印象
怀念水莲
难忘七夕
堂堂女儿
希望女儿
难忘女儿心
太阳出世
做好人是一笔财富
情结难解
生命无常
今日水村飞出的“金凤凰”
声音
第三辑 跋涉中的印痕
贴着大地行走
大生态文学与作家的责任感
跋涉中的印痕
邹相:文学朝圣路上的“80后”
一份诗意的力量
再读韩英
记者与作家:“两驾马车”并驾齐驱
让作品走入读者心中
时代的“秘史”
“西紫湖文学笔会”琐谈
我的教师情结
倾听花开的声音
小小说八大家丰富了我的“集邮”生活
有趣的封号
小小说评点(四十八则)
名家名编动态——系列速写之一
名家名编动态——系列速写之二
名家名编动态——系列速写之三
名家名编动态——系列速写之四
名家名编动态——系列速写之五
第四辑 形象的力量
小镇上的作家吴万夫
关注民工的流浪作家吴万夫
吴万夫:朝圣路上与挑着的家
人物和视角——读吴万夫中篇小说《寻找安全区》
敢问路在何方——读吴万夫中篇小说《寻找安全区》
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河南吴万夫论
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吴万夫访谈录
生活美酒原汁原味——吴万夫小小说《乡下丫头小慧》赏析
谈谈吴万夫小小说《阿香》的异彩
用血与牙齿换来的幸福——吴万夫小小说《看夕阳》赏析
李鱼的困境——赏析吴万夫短篇小说《画驴》
再读吴万夫——以《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为例
无与伦比的母爱——读吴万夫小小说《坠落过程》有感
人各有志——评吴万夫小小说《改行》的立意
形象的力量——浅谈吴万夫小小说《丑人老甫》的人物形象
“家”里的小小说之花——“世家现象”三人谈
吴万夫:小小说路上的朝圣者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泪光中的微笑
为了这个家,父亲犹如一盏灯,总是想法设法照亮我们每一个人,却暗淡了自己。我们都担心某一天,父亲会被熬得灯枯油竭,我们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
三十年前,也就是在我七八岁时,我患了一场奇怪的病:能吃干的,却不能吃稀的,只要一喝稀粥就呕吐。这对于家庭极度贫穷的我们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小事情。
那时,我家兄弟姐妹七八个,劳力又不足,每到年末算账,我们家里都是“倒打款”,挣得的工分,分得的粮食,常常是不够吃不够喝,青黄不接。因为家庭的贫穷,我们十天半月都吃不到一顿干饭。每次喝的粥,能当镜子照人,半天都捞不到一颗米粒。父亲作为家庭的主力,所有的苦活累活全由他一人担当,但他仍与我们“同甘共苦”,很少有“开小灶”的时候,更别说特殊对待——吃干饭了。然而那时,我却真真切切地患了一种奇怪的“富贵病”,这令全家人都感到匪夷所思。母亲每次做饭也特别棘手,每次母亲都要将锅烧得火热,用筷子蘸一点油星子,沿锅走一圈,再摊上面糊,单独为我做一锅面饼。有时实在没有米面了,就让姐弟们端着升子,到邻家四处讨借。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我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我们全家人都不知道我究竟患的是什么病。后来直至上了卫校,我也没有搞明白童年的那场病因——我姑且称之为“粮食综合征”吧。
我一直为童年的那场“特殊化”而感到羞愧难当。
或许是因为生活负担繁重的缘由,父亲仿佛成了一位高明的魔术师,在他的胸膛里,总是有发不完的火。逢年过节,是别人家孩子的天堂,却成了我们兄弟几个的“地狱”。每到节日,都成了我们的“怄气日”。因为没钱,父亲挪向镇子的步子格外慢,磨磨蹭蹭,回来得也就格外晚。父亲每每只捎回几斤萝卜,或一小捆白菜,或两三斤水豆腐,有时充其量只买回一尾鱼——这,就算是我们节日的犒劳品了。饭菜做好了,我们都不忍心“中饱私囊”,都希望把这难得的“珍馐佳肴”让父亲多品尝一些。
为了这个家,父亲犹如一盏灯,总是想法设法照亮我们每一个人,却暗淡了自己。我们都担心某一天,父亲会被熬得灯枯油竭,我们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每逢节日来临,改善生活,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尽量让父亲多吃一些,希望多给他的“灯盏”里加加油。而父亲呢,总是舍不得动筷子,不断地推让给我们吃,结果一盆菜,在我们兄弟间完好无损地“旅行”一圈后,又“完璧归赵”到父亲面前。几个“回合”下来,脾气乖张的父亲便不耐烦了,暴跳如雷:“你们不吃是吧?我倒进猪槽里喂猪!”父亲说着,便真的将一盆热气腾腾的菜,气势汹汹地泼进猪食盆里!
那一顿饭,我们都吃得索然无味,不欢而散。我们害怕每一个节日的到来,却又在寒风凛冽的日子里体会别样的温情。
父亲没有过一个安顿的日子。为了支撑这个家,父亲做过篾匠活儿,养过豆芽儿,锻过磨,做过挂面……父亲头脑活络,凡是能挣钱养家糊口的手艺,没有难住父亲的。父亲做的篾活儿,结实耐用,满条街上无人能比;父亲养的豆芽儿,白白胖胖,水灵脆嫩;父亲锻的磨,有棱有角,堪称艺术品,能多出面粉;父亲做的挂面,白细匀称,经煮耐嚼,筋道可口……
但“百艺在身”的父亲,并没有因此改变家庭现状。俗话说,“穷人气多”。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时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肝火,吆吆嚷嚷,没完没了。父亲每次都以大同小异的方式作为“故事”的结局:要么找绳子骑树上吊;要么担起货郎挑子或补锅担子四处游村串乡。当然,父亲每次寻死觅活,都没有完成“大业”——有我们兄弟寸步不离左右,即使父亲找到绳子,我们又岂能眼睁睁地让他上吊呢?父亲每次赌气出门时,都要甩下一句“永不回来”或“死在外面心静”的硬气话,但过不了多久,又不请自回出现在家中。
父亲每次都会为自己“活着回来”找到不同的理由:或是放心不下双目失明的母亲,或是舍不得尚未立志的儿女。最玄的一次,父亲说他在小河边放下补锅担子准备洗脸,这时忽然吹过来一股风,将他的草帽吹落河里,他知道是老先人显灵了,要请他回家呢,于是不敢违背先人指点,立即挑起补锅担子匆匆赶回!父亲说这番话时,脸上涂抹着对我们的无限眷恋和慈爱。我们兄弟的脸上也悬挂着惊诧而释然的欢喜。
贫穷让我们在泪光中学会微笑,在苦痛中感受欢乐。
那时,信息不如现在这么灵通。我们家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有收音机,天气预报全凭肉眼观察,或是对节令的经验判断。做挂面是一件很辛苦的活儿,起五更,摸半夜,与天气紧密关联。遇到天气晴朗时,一天下来还能有个几斤面的赚头;如遇突然变天,盘在筷子上的挂面,就会流下来,几天辛苦赚来的,就会一下子全赔了。因此,我的父亲,对天气预报也就格外重视,每天临睡前,都要亲自观察一下天气情况。父亲主要根据风云、星月等对天气进行研判。风轻云淡、月朗星稀的夜晚,第二天一般会是个好天气。父亲头天晚上观罢天气,第二天还要再“验明正身”一番。如遇模棱两可、拿不准时,父亲会反复出门察看,犹犹豫豫盘算着今天是否和面。当然,父亲有时也让我们兄弟几个“越俎代庖”察看天气。我们兄弟几个夜半“起夜”,都充当过父亲的“观察哨”。劳心劳力的父亲有时为了省心,就索性躺在床上“遥控指挥”,问天上是否有星星。起夜的人都会如实回答“有”或“没有”。有星星,父亲就起床和面;没星星,父亲就再三权衡是否取消当天的“行程”。我们兄弟都成了“会数星星的孩子”。
但“不听调遣”的三哥,那天半夜却和父亲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父亲问起夜的三哥天上是不是有星星时,睡眼惺忪的三哥连头都没抬,懵懵懂懂随口答道:“星星在天上!”三哥说着,顾自钻进被窝睡觉去了。父亲起来不待“考证”,兀自和了一大盆面。结果可想而知,那天是个阴雨天,父亲和的三四十斤面全部“泡汤”了!为此,父亲对三哥破口大骂,按照父亲的逻辑,那天没有星星,三哥却说“星星在天上”,就是“谎报军情”,就应该承担直接责任;而三哥的说法是,父亲问的是“天上是不是有星星”,而不是问天气,星星当然在天上,他的回答自然不会有错。
关于“星星事件”,很长时间都成为我们兄弟之间的笑谈。
如今父亲过世几年了,我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省城一家文化单位做了一名编辑。我不仅拥有了手机、电视机、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而且成为我们县里近年来第一个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人,彻底改变了上几代人是文盲的历史。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我不可能由一个农民的儿子,一步步走向省城,并在省会城市安家落户,过着与以往天壤之别的生活。三十年里,我的人生变化,就是改革开放的真实体现与诠释,是时代的进步,更是文明的象征。想起童年往事,不禁感慨万千。每每忆及,我们兄弟几人都会笑出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