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花色的(精华版)/读者文摘

导语    朋友,你如果很久没被感动了,你如果觉得生活中可以感动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那请你轻轻翻阅本书,我坚信你一定会被书中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     体验不到苦难的心灵是肤浅的,体验不到幸福的心灵是空虚的。     因为无数真切的感动,我们的生命才无怨

21.00原价¥28.00元
库存 10000
  • 页数:210页
  • 开本:16开 平装
  • 出版社:中央编译
  • ISBN:9787511718990
  • 作者:吴泓

导语

    朋友,你如果很久没被感动了,你如果觉得生活中可以感动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那请你轻轻翻阅本书,我坚信你一定会被书中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 
    体验不到苦难的心灵是肤浅的,体验不到幸福的心灵是空虚的。 
    因为无数真切的感动,我们的生命才无怨无悔! 
    启迪青春、激扬人生的励志美文;温暖在手、点滴在心的智慧读本。 
    《每个人都是花色的(精华版)/读者文摘》感动心灵的饕餮盛宴,荡气回肠的文化大餐, 
    《每个人都是花色的(精华版)/读者文摘》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最纯美动人的美文佳作, 
    《每个人都是花色的(精华版)/读者文摘》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当下最顶尖的力量。 
    本书由吴泓著。

内容提要

    《每个人都是花色的(精华版)/读者文摘》由吴泓著,作者用浅显的语言表达着人间的真善美,以至深的情感述说着五彩人生,每个人都是花色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绚丽缤纷的,在这个温暖的季节里,在这一个角落里,《每个人都是花色的(精华版)/读者文摘》把真情的火炬点燃,让每一缕清香在尘世间流传,让世间的美好在心灵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

作者简介

    吴泓,曾任《美食导报》社任记者、编辑。作品主要发布在《作家报》《羊城晚报》《广东公安报》《揭阳日报》及《广东佛教》《北京文学》《看世界》《揭阳文艺》《榕江》等报刊杂志发表,并有若干篇获奖。出版《新生活的开始》一书。

目录

第一辑  伤感的传说是一束紫罗兰
  冰糖葫芦
  酸菜美食
  美丽紫菜
  一骑红尘
  雾失楼台
  烛光晚餐
  花城往事
  羊城场景
  中秋夜景
  秋夜胜景
  夜幕雨景
  不见流星雨
  错误的相会
  结缘报恩寺
  游天山古寺
  沙漠绿洲游记
  凤凰山水情相忘
  江水悠悠灯芯洲
  闻说双溪春尚好
  竹杖芒鞋轻胜马
  及凌云处且虚心
  溪云初起日沉阁
  寒夜客来茶当酒
  夕餐秋菊之落英
  闲敲棋子落灯花
  江湖夜雨十年灯
第二辑  怀念如是洁白的雪花
  怀念祖母
  一根稻草
  如菊笑容
  仁者乐寿
  吾师杰辉
  红衣表姐
  表妹吴畅
  记吴邓娟
  友情如画
  心云如云
  民警阿桦
  女警神枪手
  洪腔薛泽游
  龙岗追贼记
  天涯·明月·刀
  童年腐乳饼
  郑素亮丑匾中的老人
  狂野心魂停在午夜声音里
第三辑  采撷忘川之上桂花的幽香
  杜鹃花
  百合花
  胡姬花
  紫荆花
  非洲菊
  水仙花
  游戏年代
  面条传奇
  一同出去
  一同回来
  记忆碎片
  失忆断章
  颤乱的广州的桥梁
  我以为自己就是猪八戒
  我以为自己就是孙悟空
  我以为自己就是白龙马
第四辑  絮语低鸣在一棵金银花间
  闲读诗经
  闲话音乐
  阅读纪事
  感恩的精神
  陈染,无处告别
  读了一个南怀瑾
  朱熹访子野故里
  复古公与南潮村
  我再也见不到那只鸭子了
  换一种面孔出现在城市街头
后记

前言

    启人智慧,导人安详
    ——读吴泓君散文作品集《每个人都是花色的》有感
    彭妙艳
    在岭东地区,吴泓的散文以“禅静”为营建核心而独树一帜。在这人心浮躁、信仰出现危机的时代,诸如此类的散文虽然不是救世的灵丹妙药,但却可以给予人们某种程度的慰藉,委实别有意义。
    对于吴泓,原本我不熟悉,只是由于他的散文集子行将出版,携来清样要我写点序言模样的文字,因此对其作品浏览一过之后,才有了如前所述的印象。
    似乎可以这样说,无论哪一题材、哪一体裁的散文,吴泓都还没有成为写作上的行家里手,他还处于摸索尝试之中。好在平时积累的深厚,思考的透彻,使他有着广角的视域,多元的手法,独到的思辨,于是尽管收进集子的这些作品,没有传统写法那样集中、凝练的艺术效果,但是他那天女散花般的见闻与感悟的挥洒,他那天马行空般的佛性和禅心的奉呈,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的独特审美意象和思想力量纷至沓来、滔滔不绝。正因如此,对于吴泓的散文,我持赞赏的态度,并愿为之推荐宣传。
    吴泓虽然年纪不大,却是很有素养的佛学信徒。如同大多数居±一样,生活在人境而又信佛的吴泓,他不是那种苦对清灯黄卷、封闭了自己感情的人物,只是由于信仰、修养的不同,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有了不同“凡人”的眼光和情趣。
    他追求静境,做着静中求新、不断攀登思想高峰的功夫。他的作品弥漫着禅意、禅心,呈现一种虚空而有丰富内涵的境界。在这个文明急需重构的时代,作家的观念与追求虽然不见得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在真、善、美这一普世需求的界域上交汇。无需强析唯物、唯心的差异,只要对于普罗大众的心灵有所安抚,有所慰藉,就可以一样为和谐社会所需。
    当然,在表达形式上可以不同,以为说教有用无妨说教,如若推崇灵山法会拈花微笑那种,我想也应受到欢迎。受着佛学熏陶的吴泓,通过文学去体现自己“以出世精神,干入世事业”的情怀与追求,让他的作品别开生面,确乎大有益于启人智慧,导人安详。 
    当然,文学与佛学毕竟不同,文学重于让人接受感染;佛学重在让人体悟,这是最根本的区别所在。然而,佛知道,凡和圣、黑和白等等这一切名称都是人们领悟和认识事物以后安立的符号。佛是虚名,道亦妄立。符号的存在目的是为人交流感情、传达思想提供方便,而不是事物本身。佛的根本,在于心的体悟。体悟到“本源虚空”,则说佛说道,就是抓住了本质的东西。有意以佛理为灵魂,以文学为载体而在思想、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的吴泓君,诚然还有许多具体的拿得起、放得下的功夫要做,不只是一个“静”字了得。 
    我是不信佛的,吴泓却把这个“涉佛”散文集子写序的事情指定给我,我于是不知天高地厚,而以自己所知,写了上面几段话,是否佛头着粪,不得而知。阿弥陀佛! 
    (笔者系广东揭阳黄岐山大道北段名邦家具广场后街粤东文化工程院)

后记

    静·夜思
    宁静而致远。
    灯摇曳长长的尾巴开始清扫街头,猫蹑脚小心踩着屋的瓦。夜已离开了世界,世界一片静寂。如此安详静谧的夜,岂能不思乎?
    静坐常思己过,言谈莫论人非。此至理名言也。一长者座右铭:有事静静做,无事静静坐。可见,静字功夫之深,学问之大,非凡夫俗子能以常情度之。静者,草争春而鸣音也。如是,世上没有绝对的静。动静有常,总是相对。南怀瑾先生提过,他老人家60年代在峨眉山修行闭关时,到了秋季大雪封山,山上连一只小鸟的动静也没有,猴子也爬不上去了,整个山顶静得连雪下去的声音也化掉了。大地一片空灵,就是在这样的境界中,他打坐时听到了天谷的声音,很美妙,不是世间的文字可以形容的,他说那真是叫“天籁之音”,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另有一次是他小的时候,“人家告诉我,稻子会唱歌。我不相信,半夜我约了几个小孩子,偷偷跑到稻田里去听稻子唱歌,把耳朵贴在地面,真的很清楚地听到噼噼啪啪的响,跟放鞭炮一样。”南师指的是生长的水稻,而生活中,我们听到稻谷在仓里唱歌的例子还少吗?
    没有绝对的静。树欲静而风不止。静到极点就是易经里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一切空灵到了虚无,这才是静的极点。有人被关在一间封闭的屋子里,一阵时间后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受不了,感觉血快要进出来,只好示意终极实验告败。
    但静还是很好的,大音稀声,大智若愚。沸水不响,响水不沸。静者,不表示不存在。相反,叽哩呱啦,无力光靠嚷,终是跳梁小丑,如秋后蚱蜢,蹦跶不了几天,终要落幕收场。如榕城进贤门前两只石狮子,静静地看着车来人往,一声不吭,笑世上可笑之人;看你终日胡作非为,到头来一事无成精神空虚无寄附。正如潮汕人口里说的,我看你枭到几时,我蹲哩蹲三年。老实终究在。另一层意思,是金子总会发光,能者不必多言,只要谦虚谨慎,认真做事,就算是一辈子默默无闻,其功也大矣。 易经“刚柔相济,动静有常”,明确指出静和动如影随形,比孪生兄弟还要亲。世上没有绝对的动和静嘛,一切事物理都在随时变化,八卦相荡。只是一动不如一静,因为动则三分险,“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四种结果,吉只占了四分之一。 这么说来,是不是干脆不要动了,所谓哀莫过于心死,什么都不要去奋斗争取了呢?这不是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吗?其实不然,那只不过是消极逃避,堂而皇之找借口罢了。现实世界中,有可能避得了吗?就算是哀莫过于心死,却还有个哀的感觉存在;六祖慧能说过,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除非你达到儒家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地步,或者道家的“无为”境界——完全终止,而且是连“终止”的本身或者这个念头都没有,才能叫真静。佛家称“不生不灭”——也就是究竟涅槃的修行,这才是功德圆满。 佛家的静,不是要你清静无为。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静坐,必须整个身和心完完全全地放下,直至连你这个人在“静坐”的念头也提不起来,这时唯一的不运动就成了运动,只有这样,才能进入禅定的模样。一时的静,是为了储蓄能量,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战最大的考验,去争取最大的成就。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佛教正是如此,以脱俗出世的精神,做积极入世的事情,慈悲为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益互彰。 陟彼崔嵬,以思想的力量竭力向高峰攀越,山色崆峒,夜仍未央。静的内涵广矣。在如此静的夜里,竟然一番胡思乱想,也会思出上面这些文字来,可谓静的魅力无穷,真实不虚,妙不可言。是为静夜所思。且为后记。 吴泓  2013年8月15日揭阳榕城。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孩童时期,乡下做大戏、放电影,最吸引小孩子的,往往不是戏的内容,而是戏棚边的物食:风吹饼、糖泥猴、杨桃串、爆米花、花生、瓜子……偶尔还能吃到并不那么正宗的冰糖葫芦。
    作家叶广芩在《逍遥津》中对京城冰糖葫芦有着细腻的刻画:“七舅爷让地安门点心铺‘桂英斋’的小伙计帮着提回一堆东西,有山药、山楂、红小豆、冰糖、瓜子、荸荠、红枣、竹签子等。七舅爷把糖葫芦是作为一件艺术品来处理的,从果料的选择到造型的设计都讲究到极点。”
    “他将山楂破开去核,使每个山楂都半开半合,有的填上自做的澄沙,有的填上枣泥,有的填上豌豆黄,再将瓜子仁按在吐露的馅上,成为一朵朵精致的小花。”
    “山药去皮,挖出不同形状的窟窿,填上各种馅,按上红山楂糕和绿青梅丁,成为色彩斑斓的圆柱……冰糖熬得恰到火候,一根_根沾了……”叶广芩笔下的冰糖葫芦,成了一件艺术品,街头上好不易得到一根的女人对她的孩子说:“不许吃,拿回家看几天再吃,你见过这么漂亮的糖葫芦吗?”想来现实中,单是它的外观就够诱人,多让人怦然心动啊。
    2006年在广州一超市里无意中也买到几串冰糖葫芦:口感冰脆,酸甜开胃,主料仍是山楂,间夹些许红小豆,细尝时,还有少许姜丝味。糖不错,色泽鲜亮,声音嘣脆,吃起来有点东北菜“拔丝”的感觉,淋在果外有些美观,但大概是经过一番处理的,入嘴还算可以,不会让你酸得掉牙,加上刚刚从冰柜里拿出来,冷冻的糖串色声味俱佳。
    回来后,一直很难见到真正令人心动的冰糖葫芦。有时遇到北方汉子扛着一根竿子走街串巷,竿子一头扎着稻草团,上面密密麻麻插满所谓的冰糖葫芦,声嘶力竭地叫卖,总觉得不太地道,也不卫生。
    新年元旦后的某一天,突然在粤东古镇揭阳榕城街头发现一个打着“北京前门正宗冰糖葫芦”牌子的流动摊档,档主是一位看起来憨实厚道的年轻北方人,安静地坐在档子后面的一只椅子上看书,丝毫也不受街头的吆喝声影响。阳光懒洋洋地照在档子“冰糖葫芦”四个字上面,冷酷得如同它的外表。
    于是我轻轻地近前,小心翼翼地向档主要了一小串,尝了一口,眉头儿微微一皱:仍是山楂主味,糖也够脆,但是以一个潮汕人的口味要求来讲,还是嫌它太酸了。年纪与我相仿的档主看了我一眼,咧嘴笑了起来,露出两排白白齐齐的牙,称档里还有山枣的,口感应该略为舒适点,2元一大串;草莓味也有,苹果味也有。我不经意瞄了对方手里的书一眼:是一本叫《故乡》的诗集,心中一动,点点头,全要了。
    年轻的档主以每一品种各挑一串为我包装起来。让我先试一试。总共那么五六串,用一个专门的牛皮纸袋包裹起来——呵呵,上面还印有广告语呢:“采用科学工艺去除果核,保证新鲜卫生;主味水果,加以冰糖、蜂蜜等佐料;富含维生素C,开胃补脾,助中益气。”我回头看看档口上倒挂的那一串串冰糖葫芦,色泽红艳,晶莹鲜丽,确实诱人。
    这个冰糖葫芦档口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天津的新浪网友xh_93l读了博文之后说:“看着文章,嘴里不断地冒着酸水儿。呵,我们这里叫‘糖堆儿’。冬季小吃,春秋也能见到,夏天没有……”平凡如斯的小文。能够得到素昧平生的热心网友的回应,心里儿满是呼呼的热气。
    小时候,对冰糖葫芦也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幸好在成长过程中,会由于因缘巧合而得以品尝,也算是一份小小的补偿。
    或许,在北方,冰糖葫芦成了大人们对童年的最美好回忆;而在闷热的南方,此类食品却并非小伙伴的主零食。这也是地域差异的因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