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朱子家训(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

导语    《朱子家训》亦称《朱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全书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孔子家语》是三国时期的王肃假托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所传家书。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这是一部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资料汇编,内容多从((春秋

40.00原价¥46.00元
库存 10000
  • 页数:480页
  • 开本:16开 精装
  • 出版社:吉林文史
  • ISBN:9787547230695
  • 作者:(春秋)朱柏庐|编...

导语

    《朱子家训》亦称《朱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全书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孔子家语》是三国时期的王肃假托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所传家书。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北)人。这是一部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资料汇编,内容多从((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书中搜集改编而成。朱柏庐著胡瀚编著孙建军主编的《孔子家语朱子家训(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收录了孔子家语和朱子家训2篇经典家训。

内容提要

    《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的重要依据。《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朱柏庐著胡瀚编著孙建军主编的《孔子家语朱子家训(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收录了孔子家语和朱子家训2篇经典家训。

媒体推荐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东汉)王符

目录

孔子家语
  相鲁
  始诛
  王言解
  大婚解
  儒行解
  问礼
  五仪解
  致思
  三恕
  好生
  观周
  弟子行
  贤君
  辩政
  六本
  辩物
  哀公问政
  颜回
  子路
  在厄
  人官
  困誓
  五帝德
  五帝
  执辔
  本命解
  论礼
  观乡射
  五刑解
  刑政
  礼运
  冠颂
  庙制
  辩乐解
  问玉
  屈节解
  七十二弟子解
  本姓解
朱子家训

前言

    孔子家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的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答和言谈行事,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书中的内容大都具有较强的叙事情,也就是说大多是有关孔子的逸闻趣事,所以,此书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首先,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孔子的重要依据。
    另外书中的许多故事和孔子的许多充满哲理的语言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借答煮义。
    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本书挑选传统《孔子家语》当中的精彩片段,使读者能有针对I生地阅读。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作者朱柏庐原名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今昆山市),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其父朱集璜是明末的学者,清顺治二年守昆城抵御清军,城破,投河自尽。朱柏庐自幼致力读书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人关明亡就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康熙曾多次征召,然均为先生所拒绝。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康熙间坚辞博学鸿词之荐,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与徐枋、杨无咎号称“吴中三高士”。康熙三十七年染疾,临终前嘱弟子:  “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劝言》《耻耕堂诗文集》《愧讷集》和《毋欺录》等。
    《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全文524字,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简明赅备,对仗工整,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讲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天刚亮时就起床,打扫庭院,不论室内、屋外都要整齐清洁;天黑了就回家,不要在外面逗留。晚上睡觉前关锁门窗,一定要亲自检查。不论是一粒饭或一口粥,都要想到它得来很不容易,粒粒都是农夫辛勤耕耘的结果;纵然是半丝半缕的布匹,也要珍惜物力制造的艰难。
    凡事应该事先做好准备,不要等到下雨了,才想到要修补房子;口渴了才想到要挖井取水。至于自已常生活所需,应力求节俭朴素不要浪费。参加宴会时,餐会结束了就回家,千万不要沉迷在宴席热闹的气氛中,拾不得离去。日常学用的餐具,只要实用干净就好,即使是很普通的瓦罐、碗盘,也胜过价格昂贵如金似玉、却不实用的器皿;饮食要合乎自然简单、营养均衡与卫生三个原则,不能偏食,即便是自家菜园里种植的普通蔬菜,也胜过稀有珍贵的佳肴(山珍海味不易消化)。不要建筑华丽的豪宅,不要图谋肥沃的土地,一心一意希求积累财产。
    行为不端正,好说是非,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就是三姑六婆,也是淫乱偷盗的媒介;婢女美丽侍妾妖艳,并非闺房之福。选用做事的仆人,不要选择外貌俊美的,妻妾最忌浓妆艳抹,争奇门艳。
    祖宗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当饮水思源常念祖宗之德,逢年过节祭祖时,一定要心存诚敬;子孙即使再愚笨,也不能不教导他读经,更应该给他机会,让他接受圣贤的教诲。立身处世务必节俭朴素;教育子女要因材施教,使用适当的方法,更要合乎义理。不要贪图意外之财,饮酒要有节制不可过量。与肩挑货物的小贩交易,应当体恤他们靠体力谋生不易,不要斤斤计较,贪小便宜;看见生活穷苦的亲戚或邻居,必须温和地给予关怀和照顾。
    以居心刻薄创业起家者,其福报享受绝无长久的道理,违背伦常道德的家庭,很快就会导致衰败灭亡。兄弟叔侄等至亲,在财物的分配,须帮助孤寡者多分一些,长幼有序内外责任要分别清楚,家规须严谨分明,执行要严格认真。听信不明理的妻子所说的话,因而造成父子、兄弟之间亲情失和,甚至分离,不是大丈夫应有的作为?过份重视钱财,却亏待父母,即是不孝,没有资格为人之子。嫁女儿选女婿要注重品德,不要贪图金钱物质的享受,索取丰厚的聘礼,娶媳妇应该寻求贤淑女子,不要计较嫁妆丰盛与否。
    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家,就表现出巴结奉承的样子,是可耻的行为;遇到贫穷的人,就摆出轻视骄傲的样子,这种行为最是低贱。在乡里要避免与人争斗甚至打官司,打官司到最后都没有好结果;待人处事应避免多话,因为言多必失。不要倚仗势力欺凌孤儿寡妇;不要贪图口腹之欲(贪吃),而任意杀害动物。性情古怪、孤僻又不合群,还自以为是的人,错误和后悔的事必定很多;颓废消沉自甘堕落的人,难以成就事业。
    喜欢亲近不良少年,结交流氓,日子久了,必定受到连累;与老成持重,能够约束自已的人为友,遇到急难时,就可以得到他的指导与帮助。
    轻易听信他人的议论,未经查证,怎么知道不是对方藉机诬陷,挑拨离间呢?应当忍耐,再三思量、查证,以明辨是非、善恶;因事与人相争,怎么知道不是自已的错?必须平心静气地想清楚,不要意气用事。帮助别人的好事,不要记在心上;接受别人的恩惠不能忘怀,要常存报答之心。凡事不要做过头了,应适可而止,要记取“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得意之时,要懂得谦让,不可以沾沾自喜,执著、拾不得放下。
    人家有喜庆,应该诚心祝福,不可以嫉妒;人家遭遇不幸时,应当同情怜悯,不可幸灾乐祸。做善事希望人家看见,不是真善;做坏事怕人家知道,便是大恶。见到美色而与起淫欲的念头,要小心自已的妻女也会遭到同样的外境;把怨恨藏在内心,外表装作若无其事,却暗中害人,是最损阴德的事,灾祸将会连累到子孙。只要一家人能够和睦相处、平安顺利的过日子,虽然三餐不继,也觉得幸福快乐;该纳的税早目缴完,即使口袋毫无剩余,依然心安理得欢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