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精)/中国文化文学经典文丛

导语    由徐立亭编著的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解读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精华,追寻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起源,汲取了圣古先贤的睿见卓识,开启了铸就非凡的智慧人生。它用精炼生动的文字,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全面的内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多视角全方位的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内容提要  &nb

42.00原价¥47.00元
库存 10000
  • 页数:480页
  • 开本:16开 精装
  • 出版社:吉林文史
  • ISBN:9787547230916
  • 作者:编者:徐立亭|总主

导语

    由徐立亭编著的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解读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精华,追寻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起源,汲取了圣古先贤的睿见卓识,开启了铸就非凡的智慧人生。它用精炼生动的文字,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全面的内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融合,多视角全方位的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内容提要

    “读史以明鉴,察古以知今。”为此,编者徐立亭精心编选了这本《中华五千年》。《中华五千年》编者以时间为经,以事件和人物为纬,穿针引线,纵横交织,从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开始。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一一展现。为读者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捷径。翔实的历史片断,弥足珍贵的图片,加之细腻的笔法,简洁的语言和亲切的文风,清晰地勾勒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人物的真伪善恶,也使得此书成为名副其实的掌上历史博物馆。

目录

第一编  原始社会
  1.北京猿人
  2.知母不知父
  3.彩陶和黑陶
  4.三皇五帝
  5.尧舜“禅让”
  6.大禹治水
第二编  奴隶社会
  7.“家天下”
  8.成汤伐桀
  9.盘庚迁殷
  10.甲骨文
  11.司母戊鼎
  12.前徒倒戈
  13.分封诸侯
  14.井田制
  15.国人暴动
  16.《周易》
  17.春秋五霸
  18.铁器和牛耕
  19.孔子
  20.《诗经》
第三编  封建社会
  21.战国七雄
  22.商鞅变法
  23.都江堰
  24.孙武和孙膑
  25.《离骚》
  26.百家争鸣
  27.扁鹊
  28.秦始皇
  29.万里长城
  30.焚书坑儒
  31.揭竿而起
  32.四面楚歌
  33.汉初三杰
  34.文景之治
  35.横扫漠北王庭
  36.张骞通西域
  37.独尊儒术
  38.金缕玉衣
  39.昭君出塞
  40.《史记》
  41.托古改制
  42.赤眉和绿林
  43.二十八将
  44.跋扈将军
  45.纸的发明
  46.浑天仪和地动仪
  47.名医华佗
  48.太平道
  49.官渡之战
  50.火烧赤壁
  51.竹林七贤
  52.豪门斗富
  53.五胡十六国
  54.草木皆兵
  55.建安文学
  56.皇帝改姓
  57.《神灭论》
  58.祖冲之
  59.云岗石窟
  60.《齐民要术》
  61.《水经注》
  62.《开皇律》
  63.大运河
  64.赵州桥
  65.瓦岗寨
  66.“天可汗”
  67.长安城
  68.文成公主
  69.渤海郡王
  70.唐僧取经
  71.武则天
  72.租庸调
  73.节度使
  74.冲天大将军
  75.唐诗
  76.五代十国
  77.雀鼠耗
  78.千佛洞
  79.陈桥兵变
  80.杨家将
  81.“均贫富”
  82.辽都五京
  83.榷场互市
  84.“三不足”
  85.漆园誓师
  86.猛安谋克
  87.岳家军
  88.理学
  89.三大发明
  90.《梦溪笔谈》
  91.宋词
  92.成吉思汗
  93.文天祥
  94.行省制度
  95.黄道婆
  96.元曲
  97.红巾军
  98.和尚做皇帝
  99.北京城
  100.郑和下“西洋”
  101.“厂”与“卫”
  102.一条鞭法
  103.戚继光
  104.《徐霞客游记》
  105.《农政全书》
  106.《本草纲目》
  107.李闯王
  108.“八旗制”
  109.摊丁入亩
  1 10.军机处
  111.“讨还故土”
  112.雅克萨之战
  113.白莲教
  114.三先生
  115.《红楼梦》
  116.《四库全书》
第四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7.“铁头老鼠”
  118.虎门销烟
  119.牛栏冈
  120.《南京条约》
  121.《海国图志》
  122.冒险家的乐园
  123.浮动地狱
  124.海关的陷落
  125.金田起义
  126.《天朝田亩制度:
  127.天足和女状元
  128.湘军
  129.北伐和西征
  130.天京变乱
  131.《资政新篇》
  132.痛打“洋枪队”
  133.捻军
  134.亚罗号事件
  135.火烧圆明园
  136.趁火打劫
  137.总理衙门
  138.垂帘听政
  139.北洋海军
  140.收复新疆
  141.火烧望海楼
  142.无产者和资产者
  143.镇南关大捷
  144.甲午海战
  145.“门户开放”
  146.《天演论》
  147.百日维新
  148.义和拳
  149.《辛丑条约》
  150.詹天佑
  151.《革命军》
  152.日俄战争一
  153.同盟会
  154.鉴湖女侠
  155.黄花岗
  156.皇族内阁
  157.武昌起义
  158.二次革命
  159.护国军
  160.张勋复辟
  161.护法运动
  162.火烧赵家楼
  163.党的成立
  164.国共合作
  165.五卅运动
  166.北伐战争
  167.“四一二”政变
  168.南昌起义
  169.会师井冈山
  170.万里长征
  171.“一二九”运动
  172.西安事变
  173.血染卢沟桥
  174.抗日烽火
  175.皖南事变
  176.活捉康德皇帝
  177.四大家族
  178.重庆谈判
  179.战略决战
  180.开国大典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在这种情况下,刘福通利用白莲教暗暗串通穷人。有一次,元朝政府强征农民15万人挖黄河河道。监督挖河的官吏乘机克扣河工“食钱”。河工挨饿受冻,群情激愤。刘福通派了几百名教徒作民侠,在工地活动,传布“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暗中凿了个一只眼睛的石头人埋在工地。民工挖出后,反抗的烈火顿时燃起。
    公元1351年4月,在韩山童、刘福通领导下,3000人在河北永年县白鹿庄准备起义。因事前泄密,遭到敌人破坏,韩山童牺牲。刘福通突围后把起义群众组织起来。起义者以红巾裹头,一鼓作气占领颍州(今安徽阜阳)、罗山(今河南罗山县)、上蔡(今河南上蔡县)、真阳(今河南正阳县)、确山(今河南确山县)等地。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它反映了元朝统治下的阶级对立和民族压迫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被压迫的广大农民的政治理想。
    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民,深得人民拥护。群众纷纷加人红巾军,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在红巾军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人数较多的有萧县(今安徽萧县西北)的芝麻李部、蕲水(今湖北浠水)的徐寿辉部、南阳的布王三部、荆樊的孟海马部、濠州(今安徽风阳东)的郭子兴部等。以吴天保为首的瑶族人民起义,也加人红巾军。
    为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起义军提出以“明”斗“暗”(“明”指起义军;“暗”指元朝统治)的口号,鼓舞群众向封建官府作斗争。公元1355年,刘福通率军攻下毫州,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称“大宋”,年号为“龙凤”,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
    此后,刘福通分兵3路北伐。东路由毛贵率领,经山东攻人河北,直逼元大都;中路由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攻向山西、河北一带,经大同直捣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放火烧毁“富夸塞北”的蒙古皇宫,继续转战辽东各地;西路由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直趋关中,攻下兴元(今陕西南郑县)、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转战四川、甘肃、宁夏各地。农民起义军节节胜利,出现“官府四散躲”,“红军府上坐”的大好形势。
    在3路大军转战各地的同时,刘福通率部于公元1358年5月又攻克汴梁,定为国都。在红巾军沉重地打击下,元王朝危在旦夕。
    元朝统治者如热锅里的蚂蚁,惊慌失措,先派遣的回军、汉军溃败后,又派御史大夫也先帖木耳带兵镇压,结果又大败而归,军资兵器几乎丢光。元朝统治者搜罗一切反动力量,孤注一掷,从各处向红巾军扑来。
    红巾军奋勇抗击官兵和地主武装的进逼。由于兵力分散,3路大军流动作战,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又缺乏周密的作战计划,往往使所占之地得而复失。正当红巾军与元朝军队进行殊死斗争的关键时刻,义军领袖刘福通遇难。中原地区的红巾军被地主武装镇压下去。公元1363年,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结束了。在南方,朱元璋的起义军发展迅速。公元1368年,元王朝在各地农民军打击下灭亡了,朱元璋建立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