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176页
- 开本:32开 精装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721
- 作者:姜亮夫
导语
姜亮夫所著的《敦煌学概论(精)/大家小书》是我国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本书的出版对广大读者了解敦煌学习敦煌提供了便捷之门。
内容提要
姜亮夫所著的《敦煌学概论(精)/大家小书》推本溯源,深入浅出,还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娓娓道来,并饱含对研究敦煌文化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
作者简介
姜亮夫(1902—1995),原名寅清,以字行,云南昭通人,语言学家、敦煌学家。1926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研究科,后转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学习。1935年自费游学巴黎,专心抄录法、英所藏敦煌写卷。曾任复旦大学、云南大学、杭州大学教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语言文学分会会长,生平著述宏富,著有《文学概论讲述》、《屈原赋校注》、《陆机年谱》、《中国声韵学》、《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有24卷本《姜亮夫全集》行世。
目录
第一讲 我与敦煌学
第二讲 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
第三讲 敦煌经卷简介(上)
第四讲 敦煌经卷简介(下)
第五讲 敦煌艺术内容简介
第六讲 敦煌卷子的研究方法
附录:《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节录)
前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我是从一无所知慢慢走到喜爱敦煌学的,其间经历,相当艰苦,许多条件不允许我做得很痛快,是辗转地想着法子,拼拼凑凑地把这个工作做下去的。现在想起这段经历来,一面觉得有些不舒服,另一面却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在条件如此不充足的情况下,居然让我做成了一些事。
敦煌学之所以吸引了我,与我的兴趣及我的家庭教育和老师教育有关。近年来,我有一个关于教育的设想:就是一个做科研工作的人一定要同他自身的一切条件相配合。条件有两种:一种是生理条件,一种是社会环境。譬如一个人记忆力很好,他可能搞历史;另一个人理解力很强,他就适于搞哲学或自然科学。所以,一个人生理上的特点,与他的前途、成就,有很大的关系。在此,我想讲讲自己生理上的优劣。老师、亲友往往说我的天赋是比较强硬的,但是,我自己觉得是一个很迟钝的人。也因为迟钝,才引出几件事情来。其一是我一辈子不做欺骗人的事情,一辈子读书都是规规矩矩,老老实实,从头做起,不敢偷懒的,也就是说自己知道廉耻。孔子日:知耻近乎勇。因此,我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就有一种毫不为人所难的脾气。30年代,在很艰难的条件下,靠教书积攒起来的几个钱,到欧洲去。假如没有这个戆脾气,我自然也不会钻进敦煌学,因为那个时候,我没有地位和经济支持。等我到了巴黎,看过几十个博物馆以后,才下决心把我国文物搞回来。为此,我连从巴黎大学得博士学位的机会也放弃了,听从王重民先生的话,加入他们的行列。这个行列,当时在欧洲只有三个人:王重民、向达和我。他俩是以公费到欧洲去的,我却是自费的。因此,我奋斗的范围是比较小的,王重民先生分我搞汉语音韵,我自己稍微扩大了一点,也搞儒家经典、道家经典等卷子。假如我不是戆头戆脑的话,哪个不想得个博士学位归国呢!生性使我这样。另一方面是家庭和老师的教育。我父亲是云南东部昭通十二州县光复时的领导人之一,年轻时,就接受梁任公、章太炎先生的影响,是非常爱国的人。他平常教我爱国思想,从小就要我读格致教科书等科学知识的书。总结父亲给我的影响,主要是这两方面。有一回,我躲在稻草堆下看《红楼梦》,被父亲发现了。他启发我:孩儿,你要看《红楼梦》,是怎么看的?讲给我听听。我怎么讲得出来,不过是看故事嘛!父亲就说:里边的人仔细看看,到底有哪些人?你给我找出分别来。我得了这个题目,《红楼梦》是仔仔细细地看过的。所以,现在还稍稍有点《红楼梦》的知识,虽然,从那以后,我不看了,从中学毕业到考上大学,再也没有看过。我想我的情况对大家会有所启发的,所以,希望大家了解自己,首先了解自己应该走什么路。譬如搞敦煌学吧,有的人对搞佛教经典有兴趣,有的人对搞儒家经典有兴趣,有的人可能有兴趣搞历史,也有的人想搞艺术,等等,因人而异。你们对于自己的思想、生活及性情脾气有个了解以后,走起路来是轻快的,是能够坚持到底的。不然的话,见异思迁就完了。我父亲有一件事情使我非常感动,他喜欢文天祥的《正气歌》,几乎每年都要写一次,并且都写成大的条屏,可以在墙上挂的。所以,我八岁时就把它背熟,父亲给我讲解。我一生之所以有一些爱国主义思想,恐怕要数父亲的影响来得大。
我也有缺点,一生脾气很戆的,到处和人家不合。解放初,我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因为拿出去,人家不欢迎,发表以后要受批评的,所以,就不发表,这是我的缺点。我不大联系群众,但是,我一生职业是教书,所以,我对青年是热爱的。为了青年,再大的苦我都吃得,这也是我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