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常谈(精)/大家小书

导语    屈守元编著的《经学常谈(精)》以简易的语言讲艰深的经学,好读好懂,深入浅出。经书是经儒学宗师孔子整理过的古代典籍。里面所包含的民族习俗、原始宗教,以及古代传说、社会政治学说理论,等等,世界各民族与之共同的地方是有的,与之差异很大的地方也是有的。内容提要    《经学常谈(精)》是作者屈守元专门为青少年写的一

32.00原价¥36.00元
库存 10000
  • 页数:157页
  • 开本:32开 精装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745
  • 作者:屈守元

导语

    屈守元编著的《经学常谈(精)》以简易的语言讲艰深的经学,好读好懂,深入浅出。经书是经儒学宗师孔子整理过的古代典籍。里面所包含的民族习俗、原始宗教,以及古代传说、社会政治学说理论,等等,世界各民族与之共同的地方是有的,与之差异很大的地方也是有的。

内容提要

    《经学常谈(精)》是作者屈守元专门为青少年写的一本经学入门导读书,内容包括经学基本常识、道理和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本书面对的是大众读者,故作者写作时务求简易,真正做到了清通平正、提纲挈领,能够为今天的读者理解国学和我国传统文化、并做到从传统文化中去粗存精提供很多帮助。

媒体推荐

    历来的“全盘西化论”者都将经学当作一种奇谈怪论,而屈先生却视“经书里的许多道理”为中国人的常谈,这需要学术勇气和远见卓识。
    ——吴国武

目录

自序
引言
  一、什么是经学
  二、古代经学概况
  三、为什么要了解点经学
分论
  一、易
  二、书
  三、诗
  四、礼
  五、春秋
  六、孝经
  七、论语
  八、尔雅
  九、孟子
  十、附论纬书
通说
  一、经的数目
  二、经的传刻
  三、经学流派
  四、经与文学
经话新编
小序
  一、庄子论儒经
  二、经学是汉初儒生禄利之路
  三、曲学阿世是经学的邪路
  四、群经次第
  五、《周易》难学
  六、学《易》宜走王弼讲哲理的路子
  七、汲冢《易》
  八、汲冢《周书》
  九、《韩诗外传笺疏》凡例
  十、孙诒让《周礼政要》
  十一、黄以周论《礼经》及两戴记
  十二、《大戴记》的被重视
  十三、廖平对今古经学多持平之论
  十四、俞正燮《春秋左传书式考》
  十五、文集中有经学
  十六、汉人都读《孝经》
  十七、半部《论语》治天下
  十八、朱熹谈《论语》《孟子》
  十九、汪中《大学平议》
  二十、《尔雅》重农
  二十一、王昶跋《礼器碑》谈谶纬
  二十二、章炳麟《新定助词辨》
  二十三、王国维论《诗》《书》成语
  二十四、滥用经文假借之例
  二十五、孔子集大成
  二十六、廖平谈蜀学
  二十七、陈寿祺谈《经郛》

前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引言
    一、什么是经学
    先谈一谈什么是经?经指儒家传习的经典。经的原始含义,章炳麟《国故论衡》卷中《文学总略》里讲得很清楚,他说:  “书籍得名,实冯傅(凭附)竹木而起。”“世人以‘经’为常(《广雅·释训》),以‘传’为转(《释名·释书契》),以‘论’为伦(《释名·释典艺》),此皆后儒训说,非必睹其本真。”他认为:  “‘经’者,编丝缀属之称,异于百名以下用版者,亦犹浮屠书称‘修多罗’。修多罗者,直译为线,译义为经。盖彼以贝叶成书,故用线联贯也;此以竹简成书,亦编丝缀属也。”“‘传’者,专之假借。《论语》‘传不习乎’,《鲁》作‘专不习乎’(《释文》引郑玄注)。《说文》训‘专’为‘六寸簿’(《寸部》)。簿即手版,古谓之忽(今作笏)。”“专之得名,以其体短,有异于‘经’。郑康成《论语序》云:《春秋》二尺四寸,《孝经》一尺二寸,《论语》八寸。(此节引郑序佚文,有宋翔凤辑本,见刘宝楠《论语正义》附录。)此则‘专’之简策,当复短于《论语》,所谓‘六寸’者也。”“‘论’者,古但作仑,比竹成册,各就次第,是谓之仑。”
    以上是章氏按照“书籍得名凭附竹木”,这一古代典籍的称呼,都有它的物质基础这个原则,提出“经”“传”“论”诸种名目的原始含义,这种说法,是符合科学的。由此可见,“经”即指大型典籍(以二尺四寸的典籍为主),经学即是研究大型典籍之学。这些大型典籍,是经过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整理而流传下来的。本来除儒家以外,墨、名、法、道诸家,都拥有这样的典籍,而现在流传的却是经过儒家整理,与各家学派传习的不尽相同。儒家学派被历代的统治者尊为正宗学派,其宗师孔子又被尊奉为圣人,所以儒家传习的典籍,特用二尺四寸的大型简册来书写,尊为经典。这种大型经典,奉为不可改变的常法,所以经典有常道(五常、伦常,都用常字)、法典一类的含义,这实是它抽象化了的引申义。
    经学就其原始的意义讲,实具有文献学的特征。不过,这些文献是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经典的文献,所以它被涂抹上了神秘的色夥。
    最早的儒家经典,便是经过孔子整理,用来传授弟子的教材。这些教材,包括当时政治、学术、文化、科技的全部知识。
    《易》以神学一哲学为主要内容。
    《书》以上古历史及上古王朝的教令、文告为主要内容。
    《诗》以文学艺术(包括诗歌、音乐、舞蹈;《乐经》无书,实际上散入《诗》和《礼》)为主要内容。
    《礼》以民俗、法制为主要内容(包括音乐理论,还有科技方面的东西,特别是《周礼·考工记》)。
    《春秋》以史事、史料为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对于史事的褒贬、评论)。《春秋》与《书》不同,《书》属上古史,《春秋》属那时的近、现、当代史。
    儒家是学派,不是宗教,经学更不是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