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社会生活概述(精)/大家小书

导语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是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晚期写的一本汉代历史专著。谢国桢先生专长于明清史,尤其是晚明史。他还是金石学大家。本书是谢国桢先生在研究兴趣中产生的研究新领域。谢国桢先生从汉代画像石入手,通过画像石传达的信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语言简练生动,篇幅短小精悍,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相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符合

34.00原价¥37.00元
库存 10000
  • 页数:280页
  • 开本:32开 精装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20929
  • 作者:谢国桢

导语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是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晚期写的一本汉代历史专著。谢国桢先生专长于明清史,尤其是晚明史。他还是金石学大家。本书是谢国桢先生在研究兴趣中产生的研究新领域。谢国桢先生从汉代画像石入手,通过画像石传达的信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语言简练生动,篇幅短小精悍,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相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符合“大家小书”系列的出版宗旨。

内容提要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尽可能利用考古新成果、新史料,从城市、交通、居民成分、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科技、社会习俗、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统治人民的方式、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人民的反抗斗争等多方面,广泛地概述了两汉社会生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写法和内容上具体而微,图文并茂。“文革”后谢国桢先生又对此书修改增补,有考有述,更为翔实,出版后评论家称此书是从“新角度”研究秦汉史的专著,“由于具体而微,图文并茂,因此全书具体、生动、形象地向读者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两汉社会,令人读了既有知识和历史感受,又有艺术感受”,该书“对两汉史和古代民俗研究颇有参考价值,它为秦汉史领域如何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媒体推荐

    这部专著尽可能利用考古新成果、新史料,广泛地概述了两汉社会生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写法和内容上具体而微,图文并茂,令人读了既有知识和历史感受,又有艺术感受。
    ——任道斌

作者简介

    谢国桢,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在明清史领域是为数不多的学术之一。他师承“清华国学四大导师”,在自身的学涯中又发展和拓宽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范围。谢国桢先生博览群书、学养深厚,除了明清史研究,在文献学、金石学和汉代社会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后他相继在南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为全国古籍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元老级顾问。

目录

前言
一  汉代社会概况
  汉族名称的由来
  新城市出现
  交通发展,边塞经济繁荣
  汉代的四民
二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纺织业发展
  漆、铜、陶器制造和煮盐冶铁等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度量衡和天文历算经验的积累与发展
  汉代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
三  人民生活中的衣食
  服饰
  食品
  餐具
  民间习俗
四  人民生活中的住行
  房屋建筑
  首都长安的建设
  亭障关隘
  交通运输工具
五  文化艺术
  汉字的新发展
  工艺美术
  民间的歌谣谚语
六  歌舞及文娱活动
  汉代歌舞渊源
  巫觋问题
  汉代歌舞的形式与内容
  汉代的歌舞乐团
  其它文娱活动
七  汉代统治人民的方式
  统治者的阶级压迫
  汉光武帝为平抑民愤所采取的措施
  统治者从思想上巩固封建秩序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
八  知识分子的地位、作用和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知识分子在汉代的社会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党锢之祸
  有汉一代的农民起义
后记

前言

    忆余幼喜读南明史案,及长,转而探求清初东北满族兴起之由,乃上溯契丹、金源,以迄汉代乌桓、鲜卑之事迹,拟草成一部《东北史略》。时当九一八事变之时,大有李义山诗句“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之感。尔后,七七事变爆发,风云变幻,时局动荡,华北沦陷,东南颠簸不定。桢以谋求衣食,奔走南北,鹜于外务,此事遂以中辍。一九四七、一九四八年间,余避地上海,在河南路一角小楼上,为银行商家司笔札之役,乃于业余撰写《清初东北流人考》及《汉代绘画考》。一九四九年春,北平解放,遂迅速北上。一九四九年秋在天津南开大学讲课,乃得重理旧业,到一九五一年适为至德周叔弢先生六十寿辰,即把写于十字街头的论文登在《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上。
    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八一年这三十年间,余由南开调到北京,在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得偿宿愿;承师友启发,学习新知,自觉亦有所得。十年动乱期间,余乃下帷读书,重温前后《汉书》、《东观汉纪》等书,以及《文物》期刊所载考古发掘工作报告。鲁迅先生《致姚克》的信上说:“汉画象模糊者多……我在北平时,曾陆续搜得一大箱,曾拟摘其关于生活状况者,印以行世,而为时间与财力所限,至今未能,他日倘有机会,还想做一做。”此话对余启发尤深,所以不揣固陋,慨然有述作之意。又因余粗枝大叶,赋性疏懒,做不出考证精细的工作,但想到古人有“读书得间”这句话,就是要掌握大量的资料,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披坚执锐,得知其中的肯綮,取得内在的联系,然后才能够持之有物,言之成理,不致于徒说空话,于是就试图从这方面做起。
    一九七二年余从河南明港回京之后,陆续读书,积累资料,成《两汉社会生活概述》,承知友吕贞白同志审查校订,又承陕西人民出版社大力支持,得以出版问世。
    从一九五一年到现在(一九八一年),已经是三十年了。那时周叔弢先生是六十岁生日,现在正值九秩寿辰时期,余也是八十周岁的人了。髫令就学,皓首无成,但是在大好时光之下,余能够努力工作,共瞻未来美好的远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故贾余勇,草成了这部菲作以为周公寿;并期待着海内外至亲好友、同志仁人批谬指疵,以匡不逮,藉以考验我半个多世纪以来,读书之勤惰云尔。

后记

    出版说明
    “大家小书”多是一代大家的经典著作,在还属于手抄的著述年代里,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精琢细磨之后所拣选的。为尊重作者写作习惯和遣词风格、尊重语言文字自身发展流变的规律,为读者提供一个可靠的版本,“大家小书”对于已经经典化的作品不进行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处理。
    提请读者特别注意。
    北京出版社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劳动人民为了爱护衣服,便于工作,两只袖子加上“绨耩”,可以说是袖衣,即今天群众常用的护袖。裤子的膝盖上还加上用皮做的“蔽膝”。《汉书·东方朔传》记载:馆陶公主迎汉帝,“自执宰敝膝,道入登阶就坐”。馆陶公主的侍臣董偃“缲帻傅耩”。可见当时一般宫奴官婢都是穿着“绨耩蔽膝”的。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不得意的时候,在临邛和他的妻子卓文君当垆卖酒,“身自着犊鼻裨,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犊鼻裨,就是在裤子外边加上围裙,即崔豹《古今注》上所说的“攘衣厮役之服”。《汉书·贾谊传》韦昭注:“析薪为厮,炒烹为养。”养就是炊事员,所以犊鼻裤指做饭时所穿的衣服。
    衣服做好了,不穿时,要存放在箱子里。用皮做的箱子叫作韦笥,黄韦缘巾;用竹木做的叫作严具,以帛或粗布作里。农民所用的大半是竹木做的箱子。
    关于衣服的颜色,在秦代,官吏所穿的衣服主要是黑色,到了汉代,因为改变服色,官吏所穿的衣服多半是绛色或深黄色。如汉光武初起兵时市兵弩,所穿的是“绛衣大冠”。一般劳动人民所穿的多半是皂色衣服,或白色的裤子,头上哪能有帻,不过用布来裹头而已。还有那些作城旦舂充劳役从事手工业劳作的刑徒,穿的是赭色的衣服,背上还要用黑笔写上他们所犯的罪状(名)。到了东汉后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压迫,犯罪的人越来越多,每个工地的刑徒从几千人到数万人,赭色的衣服几乎办不过来,所以当时就有讽刺统治者“时无赭,浇黄土”的歌谣了。
    汉朝统治者所穿的衣服种类非常之多,但是劳动人民还是衣犬马之衣,甚至于有衣不蔽体的。如五原的农民,冬天无裤可穿,就卧在屋内草堆、毡毛之中来御寒冷,几乎不能出户。守西北边塞的士卒,因为手中无钱,就把宫府中所颁发下来的旧战袍卖掉充饥。又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载:“刘寰少贫,共糠饭,绳索作衣。”卖手搓制的绳子来度日,而口诵诗书不辍。人民生活的痛苦可见一斑。
    古代虽然“凿井而饮”,但因为器具不足,凿井很不容易。汉代陶器中,有陶井的模型。井凿深了,还需较长的绳子,所以有“绠短汲深”之说。大量用水,尚不很方便,洗濯衣服就要有一定的时间。从汉到唐,风俗习惯相差还不很远,因之唐人有“九月寒砧摧落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的诗句。由于秋风来临,天气变冷,要洗濯更换衣服,就想起远方的征人来了。晒晾衣服也要在秋高气爽的时候。《晋书·阮咸传》说:“咸字仲容,陈留人。时俗七月七日晒衣服,咸之宗族于庭中罗列衣服。咸贫无物,乃脱犊鼻布棍,以竹竿挂之,人问故,答曰:‘不能免俗’。”这可为没有衣服的人做“解嘲”了。
    古代少年儿童只把头发束在一起,绾成一个发髻。男子到了20岁以后才可以戴冠,叫作“及冠”。女子到16岁以后束发用笄,叫作“及笄”。笄系用木制或骨制,讲究的则用玳瑁或铜制作,甚至用金制作,饰以珠翠,叫作金钗。汉代的男子们为了简便,就开始不戴冠而用帻了。帻是用绸或布做的。《释名》说:
    帻,迹也,下齐眉迹然也。或曰兑,上小下大,兑兑然也。或曰帻,形似帻也。贱者所着日兑发,作之裁过发也。或日牛心,似之也。大概帻较长,用它把头发束在头顶当中,好像一个牛心,在汉画像石上可以看到这样的痕迹。
    至于脚下穿的鞋履方面,《释名》说:“复下日舄,禅下日屦,冬则用皮。”这是指一般市民所穿的鞋。劳动人民穿的大都是草鞋,俗名叫作“不借”。因为时常穿用,故不能借人。有时或着木屐。人们穿衣着履,主要考虑经久耐用,即《急就篇》所谓“完坚耐事逾比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