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细读(精)/大家小书

导语    《鲁迅作品细读(精)》是钱理群先生集20年心力研究鲁迅的著作,就如书名所言,这本新作是钱先生从文本角度深入细化分析鲁迅文字的作品,收入包括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在内一共33篇文章。     无论是从学问角度,还是从学人角度,钱先生都是研究鲁迅的大家,他不仅对于鲁迅作品有深入地理解与“创造性转化”

35.00原价¥38.00元
库存 10000
  • 页数:313页
  • 开本:32开 精装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30843
  • 作者:钱理群

导语

    《鲁迅作品细读(精)》是钱理群先生集20年心力研究鲁迅的著作,就如书名所言,这本新作是钱先生从文本角度深入细化分析鲁迅文字的作品,收入包括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在内一共33篇文章。 
    无论是从学问角度,还是从学人角度,钱先生都是研究鲁迅的大家,他不仅对于鲁迅作品有深入地理解与“创造性转化”,而且在学人风范上,他也有鲁迅的“硬骨头”,以及对社会肌理的深入批判。这部跨越20年研究的作品,可以让读者更好更深入地阅读鲁迅与钱理群。

内容提要

    《鲁迅作品细读(精)》辑录了钱理群阅读鲁迅的小说五篇,散文六篇,散文诗六篇,杂文十六篇。这部跨越20年研究的作品,可以让读者更好更深入地阅读鲁迅与钱理群。

媒体推荐

    阅读鲁迅原著是走进鲁迅的唯一途径。而且要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品味。来不得半点浮躁,虚假。要通过对鲁迅独特的思维语言、情感的领悟,体察其罕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思想天地。
    ——钱理群

作者简介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员18年。1981年获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退休。 
    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以及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并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学术普及、中学生教育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工作,被誉为80年代以来极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1948:天地玄黄》等。

目录

前言
辑一  小说五篇
  一、读《孔乙己》
  二、读《示众》
  三、读《在酒楼上》
  四、读《孤独者》
  五、读《铸剑》
辑二  散文六篇
  一、读《阿长与<山海经>》
  二、读《风筝》
  三、读《兔和猫》
  四、读《五猖会》《父亲的病》
  五、读《无常》
  六、读《女吊》
辑三  散文诗六篇
  一、读《死火》
  二、读《雪》
  三、读《求乞者》
  四、读《影的告剧》
  五、读《墓碣文》
  六、读《颓败线的颤动》
辑四  杂文十六篇
  一、读《夜颂》
  二、读《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三、读《灯下漫笔》
  四、读《春末闲谈》
  五、读《记念刘和珍君》
  六、读《杂感》
  七、读《爬和撞》
  八、读《论辩的魂灵》
  九、读《小杂感》
  十、读《论“他妈的”》
  十一、读《晨凉漫记》
  十二、读《推背图》、《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及《“滑稽”例解》
  十三、读《现代史》
  十四、读《推》
  十五、读《几乎无事的悲剧》
  十六、读《秋夜纪游》

前言

    收入本书的文章,最早写于1993年,那时我在上海《语文教育》开设“文本细读”专栏,并汇成《名作重读》一书;最后一篇写于2013年,是专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一书而写。这样,我的“鲁迅作品细读”前后写了二十年。
    我为什么如此痴迷,乐此不疲?这是出于两个信念:坚信鲁迅是中华民族具有原创性、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阅读鲁迅是民族精神基本建设和教育工程,而且鲁迅作品是要读一辈子,常读而常新的;坚信阅读鲁迅原著是走进鲁迅的唯一途径,而且要静下心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品味,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虚假。
    问题是如何阅读?根据我的经验,一、要通过对鲁迅独特的思维、语言和情感的领悟,体察其罕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走入鲁迅的文学世界,思想天地;二、阅读就是对话,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交流,思想的撞击,一次彼此精神的升华:鲁迅因为你的创造性的解读而获得新的意义,你也因此得到了另一种眼光,重新打量、发现周围的世界和自己,在形成仅属于你的鲁迅观的同时,又更坚定地把握个体生命的独立性,走自己的路。三、要进行比较:和鲁迅自己同一素材的作品比,和同代作家、外国作家同一题材的作品比,这就将鲁迅的创作放在更大的视野下,展现、体味其特殊的风貌。
    这也是我对有兴趣阅读本书的读者的期待。
    2017年2月21日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一、读《孔乙己》
    据说当有人问鲁迅在所做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时,鲁迅答复说是《孔乙己》。有外国译者请鲁迅推荐自己的作品,他也是首选《孔乙己》。
    这关乎鲁迅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在1919年写给《新潮》杂志的一封信里,鲁迅这样说:“《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是不应该的。”他的学生孙伏园也回忆说,鲁迅在私下谈到《药》这一类小说时,曾经用了一句绍兴话,叫“气急虺聩”,就是不够从容,这和“太逼促”是一个意思。鲁迅喜欢《孔乙己》,原因就在它写得“从容不迫”。
    鲁迅的这一自我评价,大概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大家都认为,鲁迅的代表作是《狂人日记》《药》这样的思想性、战斗性比较强的作品。这几乎也是学术界的“公论”,以至直到今日,还很少有人提及我们这里所引述的鲁迅对《狂人日记》《药》这类作品的批评反省,有意无意忽略、淡化鲁迅对《孔乙己》的格外看重。其实,鲁迅做出这些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评价,是自有标准的,即不同于政治、思想标准的审美标准;而他对作品的审美评价,就是看是否“从容不迫”。这既是鲁迅的人生观:他一再强调人的生活要有“余裕”,不能“不留余地”,给人以“压迫和窘促之感”;更是鲁迅的文学观、美学观,他认为“生活有余裕”才会“产生文学”,③“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④以这样的“从容美学”观来看,《狂人日记》《药》可能都有些“锋芒毕露”“不留余地”,给人以“压迫和窘促之感”;而《孔乙己》则写得有节制,含蓄,从容不迫。
    关于鲁迅的“从容美学”,以及对《狂人日记》《药》《孔乙己》的具体美学分析,是一篇大文章,我曾经多次推荐给中文系的研究生:这是很好的博士生论文题目。这里不可能进一步展开,只想从一个具体角度做一点讨论。
    《孔乙己》其实只是在从从容容地“讲故事”,讲一个鲁迅家乡的小酒店的故事,一个酒店里的既普通又特别的酒客的故事:他叫“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没有考上秀才,“又不会营生”,最后潦倒一生。这是一个看来可笑,细加品味又相当可悲的读书人的故事。
    我们要讨论的是,鲁迅怎样讲这个故事?特别是他选择谁来讲故事?也就是选择谁做“叙述者”?这是每一个作者在写作时都要认真考虑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孔乙己的故事,可以由哪些人来讲?最容易想到的,自然是孔乙己自己讲,作者直接出面讲,或者由咸亨酒店的掌柜、酒客来讲;但出乎意料,作者却选了一个酒店的“小伙计”(“我”)来讲故事。这是为什么?
    这显然与他的追求,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