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数:195页
- 开本:32开 精装
- 出版社:北京
- ISBN:9787200119916
- 作者:金性尧
导语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三国谈心录(精)》是其中一册,对三国前后一些著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点评,包括“曹操心事”“三国风云”“绝代美女”三大部分。作者金性尧史力深厚,根植于“论从史出”的传统,所谈又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题目,于细微处着墨,却总能涉笔成趣,评品古今得失。
内容提要
“曹操心事”“三国风云”“绝代美女”!
细谈三国的八卦、掌故、戏说与史实!
体味三国的人情与物理!
《三国谈心录(精)》是金性尧先生考评三国的历史随笔文集,对三国前后一些著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点评,包括“曹操心事”“三国风云”“绝代美女”三大部分。
媒体推荐
先生之文,不以文采胜,亦非以材料见长,最教人喜欢的,是平和与通达。
——扬之水
金先生考评史事的文章篇篇都做到平和与通达,靠的是他的见识和情味。历史不可能有规律;史书不可能无偏袒;研究历史的人因此格外需要阅历与识见,也不可没有敏锐的思绪和感情。
——董桥
作者简介
金性尧(1916—2007),浙江定海人,当代古典文学家。青年时代参加校勘《鲁迅全集》,编辑《鲁迅风》,主编《文史》。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著有《闲坐说诗经》《三国谈心录》《清宫掌故》《清代笔祸录》等,以及《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等古诗选注集。
目录
曹操心事
魏明帝生父之谜
曹操难管家务事
曹操的临终告白
曹操的一流文才
曹操为何杀杨修
曹操杀孔融
曹操与张绣的恩怨
三国风云
魏吴的“血滴子”:校事
华歆出卖伏皇后?
董卓与吕布恩仇记
蔡邕的诗文与晚节
祢衡与《鹦鹉赋》
司马懿的伪装术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魏延无反骨
刘备孙策托孤语
关羽之谥
关羽的神化之路
羊陆之交
陆机与周处
陶渊明的“肉麻”赋
嵇康论管蔡
嵇康阮籍的至交
幸运的阮步兵
伯仁由我而死
王献之终身之憾
绝代美女
甄氏与曹操父子
貂蝉形象的蜕变
李夫人与李延年
卓文君的归宿
昭君出塞的真相
小乔夫婿是英雄
刘备与灵泽夫人
前言
袁行霈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
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与甄氏争宠的郭氏,其实也是一个可怜人。早年父母已亡,因丧乱而流离,沦落在铜辊侯家里。曹操为魏公时,得入东宫。曹丕的两个皇后,都是曹操选中的。曹丕登位后,郭氏起先只是贵嫔,后欲立为皇后,中郎栈潜上疏谏阻,因为郭氏原是“贱人”,不能以妾为妻,曹丕却必欲立之,所以后来魏明帝的毛皇后,有“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的话,这是包括倡优出身的曹操卞皇后在内。
曹丕逝世,曹敏嗣位,尊郭氏为皇太后。《魏志。郭皇后传》云:“青龙三年(公元235年)春,后崩于许昌,以终制营陵,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按:首阳陵在河南偃师首阳山。)从这几句话看,郭太后是善终的,实际却隐寓着一段冤冤相报的残酷故事。
裴注引《魏略》云:“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但甄后被害时,明帝已十七岁,对母亲的惨死经过,应当很明白,何必等李夫人陈说?(或许是指一些内幕性的话。)
裴注又引《汉晋春秋》云:“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命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念,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日:‘先帝自杀(自己杀死甄后),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仇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郭后之被明帝逼杀固是事实,但明帝之报母仇,何以迟至七年之后?帝王之家的后妃实在难当,甄氏本来是一个俘虏,郭氏也等于奴隶,忽然都成为皇后,两个女人侍候一个丈夫,便又成为冤家对头,结果都死得这样凄惨。明帝自己的郭皇后(西平人),也是被明帝赐死的,死因都是由于后宫间的矛盾。
甄氏总算生下一个明帝,能为其屈死的亡母报仇,但这里却又留下一个很有兴趣的疑问,即明帝的父亲究竟是谁?后人为此而议论纷纷,因为甄氏原有前夫的,这疑问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史为证。
先让我们看一看《魏志·明帝纪》: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二十六年,明帝的生年应是建安九年,但曹丕之纳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么会生下明帝呢?如果确是曹丕所生,至早应是建安十年。裴松之就说过:“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邺,文帝始纳甄后,明帝应以十年生,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时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为今年正月,可强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近人目鹤亭先生《疚斋Et记》因而说:“则明帝为袁氏血胤矣。”卢弼《三国志集解》也说:“窃谓承祚(陈寿)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曹叙之字)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卢氏的意思是说,陈寿原是知道应作时年三十五的,如今偏写上“时年三十六”,这就是故意给读者以暗示:明帝是袁家种子。按照这一说法,则曹丕纳甄氏时,甄氏已经怀孕了,曹丕难道不知道?别人难道不知道?知道了,仍让袁家种子留下来吗?其次,据《魏志·甄后传》:“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这里又有疑问:袁熙出镇幽州后,是否回到过邺城?要回来也只有建安八年,就那么巧?从上引《甄后传》的语气体会,他出镇后似是未曾回来过。曹叔所以久不得立为嗣,确是因曹丕憎恨甄氏之故,但并非因为已经知道是袁家血统。这一点,只有曹丕自己最明白。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厘订诸家之说,定曹叙生年为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卒仍为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年三十四。即是说,曹散是曹丕生的。作三十六,是承祚误记,别无深意。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集大权于一身,何等意气风发!转身面对家务事,却是束手无策。他性喜渔色,后宫多、儿女多,骨肉相残的悲剧比任何第一家庭都要惨烈。曹操的为世传诵的“分香卖履”《遗令》,还是陆机于晋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在洛阳秘阁中见到的,乃引之于《吊魏武帝文》的序中,后收入《文选》,但已非全文,却可作中古时期的掌故看。